2013年的B1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依然于远在天边外的顺义新国展举行,与市区之间往返数个小时的车程,基本耗竭了京城爱书人围观的热情。除开领导和业内人士前往,偌大会场几乎可以用冷清来形容,基本成为圈内的自说自话。相比起半个月前的人气爆棚的上海书展,让人忍不住想问:BIBF怎么了?
出版界亟盼的抑制电商低折扣售书的“限价令”措施,争论热闹了一阵后基本悄无声息,而全民阅读立法据传倒是已列入计划,主管部门要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的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这对于书界而言,大概可算做一剂强心针,但法律成文实施后,成效究竟如何,大家可能心里都没底。毕竟阅读这么愉悦的事,却需要法律这样的强制手段来规范、推动,实质恐怕是阅读的现状非常不乐观吧。 归根到底,阅读得以广泛、持续进行的原动力,应该是一本又一本能满足读者需求、能真正反映时代变迁的著作,创作乏力才是近年来书业根本性的危机所在。上海书展虽观者如潮,扳着指头算来,叫得响的新书实在没几本。投票选出的十本最受读者关注的图书,名列榜首者,依旧是已卖了大半年的《邓小平时代》。这固然体现了该书强劲的吸引力,不过从另一角度分析,也透出中文图书市场整体性不振的症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困局绞尽脑汁,而所出招式有正有奇。上海译文最新推出《哈扎尔辞典》(阴版),设计装帧极尽奢华之能事,拜占庭式的整体风格让封面控们心中纷纷长草;再如《王世襄集》的出版,同样是整合开发现有出版资源的思路。而某位新锐翻译家的“高论”则明显属于“奇”招,宣称“中国读者以前看过的翻译作品,99%是过期、伪劣产品”,通过利益相关方的网络大ピ俣却播。业内人士对此大多置之一笑,但仍会有不明就里的读者被这般“激将型”营销法所蒙蔽,信以为真。其实,五四以来的文学翻译,诸位前贤创造性的翻译成果,早已内化为当下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一部分,根本无法分割。那种大言不惭声称一切得推倒重来的言论―――无知,无聊。(西北楼)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