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文物保護環境最好的時期。』昨天,本市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和『百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歷史名城保護已經為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所認知,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還要研究解決。
外城東南角樓今年有望復建 隨着『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的啟動,明北京城城牆遺蹟、永定門瓮城及箭樓、內城西南角樓、外城東南角樓、西南角樓等重要節點景觀將修復。北京舊城將再現『凸』字形城郭。 據孔繁峙介紹,在『凸』字形輪廓中,位於左安門附近的外城東南角樓目前修復條件最好,原來的歷史資料也保存較好,有望今年最先開工。其他幾處標誌性歷史建築的恢復工作也正在積極推進,但目前沒有明確的施工時間表。 對於原來舊城的各個城門,孔繁峙表示,由於受交通等條件限制,大都不具備復建條件。左安門和右安門曾有修復設想,但困難很大。建國門和復興門是日本侵略軍在城牆上鑿出來的門,名稱沿用下來,原來舊城沒有這兩座門。 十三陵將恢復120多里陵牆 在『百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中,也包括長城、十三陵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孔繁峙介紹說,隨着懷柔河防口等段長城的修繕,將新開放一批長城景區,但開放形式還在研究。 孔繁峙表示,新開放長城既要保存長城的歷史殘貌,又要保證遊客安全。現在有一種思路是在長城旁邊修棧道,讓遊客遠觀長城風貌,而不必登上殘破的城牆。 孔繁峙還透露,除了十三陵最後的殘陵裕陵今年將修繕完工外,還將啟動陵牆修復工程。『原本明十三陵是一個完整的陵區,外圍有大約120多里的陵牆。』 十三陵研究館員胡漢生告訴晨報記者,明十三陵位於昌平區天壽山下方圓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個陵區原來都有陵牆,正門開在南端,蟒山和虎峪立在兩側,好似一龍一虎踞守大門。 胡漢生說,陵牆在南部連成一線,而北部是依山而砌,僅在山凹里修了一些片段。明亡以後,陵牆常年失修,漸漸破敗,今天僅剩斷壁殘垣。目前專家正在研究修複方案。 地鐵出入口周邊要恢復風貌 孔繁峙表示,目前北京歷史名城保護還面臨三個難題。首先是城市發展中的各類建設,破壞了歷史風貌。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一些新建地鐵出入口周邊破壞嚴重,應逐步恢復。孔繁峙舉例,在地鐵5號線張自忠路站,除了西北站口,另外幾個站口修建過程中都拆了一些院落,而且是一些在保護區範圍內的院落。 其次,孔繁峙指出,不合理使用和社會占用,正蠶食破壞着很多文物建築。特別是一些四合院,現在加蓋二層成風,應該加以制止。 最後是文物建築安全隱患嚴重,太廟內還有集體宿舍,皇史k里也有住戶,居民生活、引火做飯都威脅着文物安全。 晨報記者 王歧豐 來源:北京晨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