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淮陽2月24日電 (記者 李志全)豫劇、越調、道情戲、大弦戲、宛邦……這些曾在中國農村隨處可見的民俗文化,近來頻頻登上政府搭建的舞台上,並成為主角。
24日,『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此間拉開帷幕,來自山東、安徽、河北、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西等中東部8省的數十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逐一登台亮相。 這場『民間活化石』展演令人眼前一亮,不僅有河南本土的陳式太極拳、少林功夫,還有其他幾個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它們包括:山東快書、安徽黃梅戲、河北獅舞、山西高台花鼓、湖北五峰南曲、湖南土家族擺手舞、江西九江山歌等。 進入展演現場,迎接參觀者的是『泥泥狗』,這是源於數千年伏羲文化傳承下來的『寶貝』。一位50多歲的農婦擺弄着怪異形體的九頭鳥、人頭狗、人面魚、猴頭燕等『泥泥狗』。在她旁邊,數名身着各色服裝的民間藝人正向好奇的觀眾介紹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表演『打花棍』、『擔經挑』。 據報道,非遺項目正頻頻登上政府搭建的舞台。如本月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在北京舉行,中央高層參觀考察;而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以及河南省文化廳等共同舉辦。 致力於民俗文化研究的河南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方可傑認為,政府頻頻搭建舞台,體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和創新。 此次展演共分6場,從中也可以看出,『守護』這些傳統文化的大多是農村乃至偏遠地區的農民。隨着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加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效益偏低,很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危險。 因此,主辦方在展演期間,還特別邀請了國內知名民俗學專家來研討包括非遺保護等理論研究與實踐方法,同時喚醒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說,該省除了扶持建立基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展示館等,還要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以幫助更多的民眾了解傳統民俗、尋找『中原記憶』。(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