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漢學研究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歡迎使用國學論壇學社百科書閣問答等全站內容搜索

北大教授張頤武:漢字、漢語是需要終身學習的

國學新聞| 漢學研究

2013-9-12 00:09| 發佈者: 南丘| 查看: 2140| 評論: 0|來自: 渤海早報

摘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用於表達思維的文字符號,是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國人有個經典的說法,叫做『讀書必先識字』。漢字是中華文化存在的基礎。中華文明能夠持續發展,從未中斷,始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 ...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用於表達思維的文字符號,是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國人有個經典的說法,叫做『讀書必先識字』。漢字是中華文化存在的基礎。中華文明能夠持續發展,從未中斷,始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這和漢字文化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首先,漢字承載了許多歷史記憶,每個字都有文化內涵和很長的演化傳承。其次,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和符號。東亞文化中,漢字也佔據重要地位。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很大程度上有漢字的影響力,所謂書同文。再次,漢字是當代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它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厚。對我來說,漢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點一畫,精妙組合;其次是意之美,漢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許多字都有自己的內涵和複雜的演變歷史,其中的意蘊很美;再次是聲韻美,漢字組合成詩文,聲韻組合很美。漢字的書寫方式曾發生兩次重大的變化,一是從軟筆到硬筆,二是從書寫到輸入。兩次變化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應用漢字的方式。當然,簡體字成為規範的正體字也是漢字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變化,今天簡體字是全球漢字應用的主流,也是漢字現代規範的寫法。這些變化之中,不變的是漢字本身。
  如今,雖然漢字的普及程度,即識字率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大有提高,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人少了,但我們對漢字的使用情況卻大不如前,胡亂書寫、濫用漢字的狀況層出不窮,更別提遣詞造句的水平。我們常常能看見,比如微博不過一百多字,但這一百多字卻缺乏美感,乏味、單調,常出現成語使用不當、錯別字等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更為普遍,那就是提筆忘字,認得字卻想不起如何書寫。這種情況在成年人身上更為常見。
  首先,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便利,使用電腦打字讓撰寫文章、與他人交流都變得更為快捷,但同時,這種便捷卻無形中阻礙了我們對漢字的興趣。以音求字的書寫方式讓漢字變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態讓我們一味求快,卻忽視了漢字本身的意蘊。莫言就曾說過,使用電腦敲字撰文會使得他常順手選用電腦提供給他的一些詞彙,而無法組織寫出具有獨特意蘊的新詞彙,所以他最終放棄使用電腦進行創作。
  其次,我們總以為漢語、漢字是我們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飯走路無須投入過多學習精力。這種對漢字、漢語認識的偏差常導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主觀地輕視學習漢字、漢語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數理化或英語能力的提高,最終導致我們在作為學生期間就不曾打下牢固的應用漢語、書寫漢字的能力。我常遺憾地發現,一些中文系、新聞系的大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當然,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們在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學習後,也開始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缺失,對知識有了更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會開始重視漢字的讀寫,【漢字英雄】這個節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我們對漢字、漢語的重視程度正逐年提高。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我以為,首先為了增強我們的漢字書寫、應用能力,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對漢字的興趣。其實電視節目就是提升興趣的方式。第二,社會應該重視並養成一種能熟練應用漢字、漢語的氛圍,營造書香社會,帶動所有人的積極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從個人做起,多看多記多練。多看就是多看好書,比如文學作品,或者平時在生活中、旅遊時多留心那些刻在對聯、匾額等等地方的詩詞歌賦;多記就是將這些生詞僻字記於心中;多練就是多動筆,多記錄。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每天練習一帖書法的方式,在改善提筆忘字的情況同時,修身養性。
  作為一名學中文出身的學者,我常感於自己文學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會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因而,我覺得漢字、漢語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另外我也希望和我九歲的兒子一起來學習,幫助他對漢字感興趣。這也是我之所以會成為【漢字英雄】評委的原因之一,我在當評委的同時,自身也受益匪淺。所以,我覺得無論參賽選手是抱着何種目的上這檔節目,他們應該都會和我一樣,收穫頗豐,並且對漢字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有一份更強烈的興趣。我想,能培養大家對漢字的興趣,這檔節目的意義就已充分體現了。
  我們需要找回對於漢字的熱愛,找回我們對母語的熱愛。(張頤武) 編輯:秋痕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