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有媒體刊發報道稱:攜其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俘獲的超強人氣,霍夫曼的『大黃鴨』來到北京。狂熱跟風再起,模仿再熱,『大黃鴨』遨遊四方,幾成中國文化創意匱乏的真實寫照。
我們知道,『大黃鴨』的設計,是荷蘭藝術家霍夫曼根據西方文化經驗、生活積累,以表達對童年快樂美好的回憶,這種情感旨趣訴求,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在香港,『大黃鴨』曾成為一個時尚文化事件。而此後,山寨版『大黃鴨』便在中國內地四處開花,從天津、哈爾濱到武漢、杭州,從南到北,可謂無鴨不歡。如今,正牌大黃鴨游弋在北京園博園中,但同時,北京另一家公園裏卻『悚然』出現穿綠馬甲的大黃鴨,後面還跟着七個蛋。無論是對正版大黃鴨的狂熱跟風,還是拙劣的模仿,『大黃鴨』遨遊四方,卻真實地折射了中國文化創意匱乏的現實。 創新競爭力,包括多方面。若從文化創新角度看, 美國的文化創新競爭力在世界文化市場上,有着強勢的影響,比如美國荷里活大片、迪士尼等大眾娛樂文化項目的廣泛傳播,這說明美國消費文化輸出的成功,不只商業文化的取向十分明顯,它們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滲透力也很強大。韓國很早便提出『文化立國』的施政戰略,把文化產業列為發展國家經濟的龍頭產業,目前韓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國,其創新競爭力可見一斑。 而時下,我國的文化藝術產品,比如較多的電影、電視、小說等,存在着重複、複製和模仿成風,創新作品不多、創造力不足的問題。而這幾年來,我們也在不斷批評和抨擊文化藝術中『山寨文化』橫行,技術性和『流水製造』盛行,雷同複製泛濫的現象。山寨『大黃鴨』橫行,是文化創造能力匱乏的寫照。 文化創造力匱乏的根源在哪裏?如今,在文化藝術創造活動中,我們的態度往往是娛樂的、功利化的、工具理性主義的,這種文化態度或藝術態度,決定了我們對待文化藝術活動,缺少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缺少對文化藝術理想的追求,缺乏對文化藝術的敬畏,違背和悖逆文化藝術創作的規律和本質,結果把文化藝術創作活動當成了一種手段、一種技術、一種工具,甚至是一種娛樂和消遣;不是把文化藝術活動的道德力量和內在價值作為一種思想的、審美的原則和標準,而是把欲望刺激、吸引眼球、商業功利作為『王道』,使得那些探索人性本質、回歸心靈、體現人文關懷的文化藝術作品少之又少,相反那些跟風的、雷同的、消費化的、快餐式的,甚至惡搞、低俗的東西,卻是大行其道,流行泛濫。 我們在文化藝術生產的活動中,具有了市場意識和商業意識,在進行文化藝術活動時開始考慮投入和產出,考慮市場的因素、商業的因素,應該說,這是我們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對文化藝術的活動規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與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促使我們在文化藝術活動過程中,不能『唯藝術論』,不能脫離時代和社會生活,不能一味閉門造車、封閉於自我欣賞的『小圈子』,必須研究文化藝術活動的接受對象,研究市場,研究商業運作規律。但是,這種文化藝術與市場、與商業的關係,我們並沒有處理好、把握好,而是把它們本末倒置,出現了文化藝術和市場關係的失衡。在文化藝術生產中,商業和資本的因素取代了審美的原則、思想的原則,一味追求市場效益、商業利潤,而那些快速發展、無限膨大的『流水製造』『複製』的文化工業,往往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這樣難以避免地扼殺了文化藝術活動的創造力、創新精神。 文化可以立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複製、仿造的『文化藝術』,是難當此重任的。必須看到,文化藝術作品複製之風,已成為文化之痼疾。鼓勵創新、鼓勵推出新作品,首先要貫徹『雙百方針』,這是從文化政策上,為文化藝術的創新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是巨大的外部推力。但除此之外,我們更需要培養和提高文化藝術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堅守理想和信仰,重視文化藝術的精神性和創造性,對文化藝術活動抱着敬畏心,尊重和理解文化藝術生產的本質規律,把握好文化藝術和市場的雙贏關係,如此,我們民族煥發出蓬勃奔涌的創造力,時代的文化藝術的整體創意水準得到提高,這樣的文化願景和精神目標,才會實現。(許民彤)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