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表达需要的是多样的观点,观点是否能够立得住可以讨论,但这种表达的权利却是需要尊重和保证的。
9月7日,20多名网友参加了采摘转基因玉米,并煮熟品尝活动。这次活动由方舟子发起,方舟子认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这次活动引发网上热议,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也转发了微博:“转基因食品,你吃吗?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你可以说我白痴,我也可以说你白吃。” 作为公共领域的名人,崔永元和方舟子的知名度,决定了他们的论战必将成为舆论焦点。客观地说,两人在激烈的交锋中,并没有说清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倒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表达的范本:公共表达的界限在哪里,公共表达的目的到底何在。这或许是崔方“对掐”最应该留下的东西。 必须承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一个专业的判断。在没有经过亲身验证的时候,人们对这些专业问题,只能听从专家的建议。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方舟子可能占据论战的主动性―――他毕竟有相关专业背景,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现在也算暂时有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崔永元对其提出质疑,因为崔的本意也不是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展开一个讨论,他更关注的是人们的选择权―――即便转基因食品安全,我也有不吃的权利。 这种尊重对方表达权和选择权的自觉,其实也是公共表达的界限。尽管,任何一次表达都可能引起论战,都可能产生交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论战双方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称,每个人总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专业的知识储备。但这并不妨碍公共讨论的深入,更不能成为堵塞别人表达渠道的理由。因为,公共表达需要的是多样的观点,观点是否能够立得住可以讨论,但这种表达的权利却是需要尊重和保证的。如果,一方可以先入为主地认定另一方的观点没有技术含量,不屑一顾,那么真正的讨论将无法展开,观点的交流也不可能深入。 应该说,在这些方面,崔永元和方舟子做得都不错。整个过程中,他们都没有偏离论战的焦点―――科普与逻辑的关系。这也是公共表达应该坚持的―――无论说什么,都应该坚持理性和逻辑,不能将笔墨用于人身攻击。所以,最后虽然可能没有结论,但是双方的意思都已经表达清楚。这对于论战来说,已经足够―――每一次论战未必都能达成共识,只要能给公众提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即为成功。 在一个人人可以表达的时代,论战不会少,名人参与的论战也不会少。对社会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公众也会在围观或参与论战中学会尊重对方表达的权利,尤其是表达不同观点的权利。如此,论战即使看上去有点乱,也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提供更多的角度,最终有利于人们理性地介入社会生活,参与公共管理。(李劭强) 来源:成都商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