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表達需要的是多樣的觀點,觀點是否能夠立得住可以討論,但這種表達的權利卻是需要尊重和保證的。
9月7日,20多名網友參加了採摘轉基因玉米,並煮熟品嘗活動。這次活動由方舟子發起,方舟子認爲『品嘗轉基因玉米雖無科學研究價值,但有科普價值,應當創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這次活動引發網上熱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也轉發了微博:『轉基因食品,你吃嗎?你可以選擇吃,我可以選擇不吃。你可以說你懂科學,我有理由有權利質疑你懂的科學到底科學不科學。你可以說我白痴,我也可以說你白吃。』 作爲公共領域的名人,崔永元和方舟子的知名度,決定了他們的論戰必將成爲輿論焦點。客觀地說,兩人在激烈的交鋒中,並沒有說清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倒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公共表達的範本:公共表達的界限在哪裡,公共表達的目的到底何在。這或許是崔方『對掐』最應該留下的東西。 必須承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一個專業的判斷。在沒有經過親身驗證的時候,人們對這些專業問題,只能聽從專家的建議。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方舟子可能占據論戰的主動性―――他畢竟有相關專業背景,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現在也算暫時有定論。但這並不影響崔永元對其提出質疑,因爲崔的本意也不是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展開一個討論,他更關注的是人們的選擇權―――即便轉基因食品安全,我也有不吃的權利。 這種尊重對方表達權和選擇權的自覺,其實也是公共表達的界限。儘管,任何一次表達都可能引起論戰,都可能產生交鋒。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論戰雙方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每個人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專業的知識儲備。但這並不妨礙公共討論的深入,更不能成爲堵塞別人表達渠道的理由。因爲,公共表達需要的是多樣的觀點,觀點是否能夠立得住可以討論,但這種表達的權利卻是需要尊重和保證的。如果,一方可以先入爲主地認定另一方的觀點沒有技術含量,不屑一顧,那麼真正的討論將無法展開,觀點的交流也不可能深入。 應該說,在這些方面,崔永元和方舟子做得都不錯。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沒有偏離論戰的焦點―――科普與邏輯的關係。這也是公共表達應該堅持的―――無論說什麼,都應該堅持理性和邏輯,不能將筆墨用於人身攻擊。所以,最後雖然可能沒有結論,但是雙方的意思都已經表達清楚。這對於論戰來說,已經足夠―――每一次論戰未必都能達成共識,只要能給公眾提供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即爲成功。 在一個人人可以表達的時代,論戰不會少,名人參與的論戰也不會少。對社會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公眾也會在圍觀或參與論戰中學會尊重對方表達的權利,尤其是表達不同觀點的權利。如此,論戰即使看上去有點亂,也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提供更多的角度,最終有利於人們理性地介入社會生活,參與公共管理。(李劭強) 來源:成都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