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近日連續發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這在網上引起了不少討論。
王旭明先生對國內教育體制有深入了解,他的呼籲自有一番道理。他在微博里講得比較清楚,就是為當前一邊『英語』太強、一邊『語文』太差的教育狀況深感擔憂。客觀事實也確實如此。如今有的小孩英語單詞認得不少,對漢字卻是『提筆忘字』;還有的人學了多年英語,結果英語講不出口,中文表達也寫不順溜。正因如此,我認可他『解放孩子,救救漢語』的觀點。 但要看到,這一現狀不全是因為小學設立英語課造成的。小學開設英語課和漢語教育被弱化並不具有直接相關性,沒必要混為一談。如果說英語課擠占了學語文的時間,那麼這個理由同樣可用之於數學、德育等課程。退一步講,就算事實如此,那也是課程安排不合理的原因。既然是課程設置不合理,怎麼能把矛頭對準英語教育? 英語教育成為學生負擔,語文教育存在薄弱環節,這歸根結底都是當前應試教育體製造成的。從小學開始學英語,這樣的教育設置原本不錯。面對一個全球化時代,特別是當英語成為世界性通行語言,學好英語這門語言就等於掌握了通往國際交流的一把鑰匙。印度在IT行業發展較快,與其具有的英語優勢不無相關。而基於語言教育的特點,把英語課程挪至小學階段,無疑也是正確的。 問題在於,英語教育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已不單純是語言學習,而成為一門考試科目,關係到升學、高考等應試教育環節。這造成了學校片面追求英語考試成績,卻沒有真正重視與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英語是一門實用性科目,但在國內卻成為應試教育的敲門磚。這不僅與英語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也造成了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掌握這門外語上。在這背景下,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等於把英語課當作應試教育的替罪羊,代其受過。 這樣做既解放不了孩子,也拯救不了漢語教育。根本性的問題不解決,哪怕取消小學英語課,孩子們的學習負擔依然沉重,而國學教育也未必能成為提高漢語表達能力的『救場』工具。既要重視從小學英語,又要提高母語教育水平,這要求對英語教育體制進行改革,或者說弱化英語的應試教育功能,使其回歸語言教育本位。 具體做法上,一方面是要降低小學英語在學校課程設置上的比重,不必對這門課程進行常規考試、考核,鼓勵孩子在輕鬆閱讀中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當然,這可能需要中學、大學階段英語教育的制度配套);另一方面,不僅不能像王旭明所說的那樣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相反要加強對社會少兒英語班的規範與監督,使其承擔相應的英語教育功能。學英語是必要的,卻不是必需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想讓孩子儘早掌握英語,不妨通過校外教育進行自由選擇。 說到底,我們該拋棄的是把英語納入應試教育體制的做法,而不是徹底放棄學習英語這一門語言。讓人感到納悶的是,時下有些人簡單地把英語教育與漢語教育乃至於國學傳統對立起來,認為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抵制英語就是抵禦西方文化侵略。倘若按照這種狹隘思維去看待英語教育,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文/魏英傑(評論員)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