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該惡補時就惡補
作者:周凡愷 春節長假的那幾天,在電視頻道上看到於丹教授在講古詩詞中的茶文化和酒文化。那些寫茶寫酒的詩詞,於丹背得很熟練,一首接一首地引用,就如在開詩歌朗誦會。還未出一個月,於丹教授的麻煩就來了。啥問題呢?也即她在新出版的【於丹趣品人生】中,又犯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我手頭沒有這本書,也就沒法查證,因而還是別亂說為好。但我卻想起若干年前,於丹在央視的『百家講壇』上,倒是真的時常念些白字出來。譬如,她曾把『狡黠』的『黠』念成了『jié』;再譬如,她曾把『污穢』的『穢』念成了『suì』……我想,當一個公眾人物面對億萬電視觀眾時,是有很強的示範效應的。雖然如此,我深深地知道,也深深地理解,我們這些從那個特殊時代走過來的人,先天就是不足的。張鐵生因交白卷而被捧為大英雄,黃帥因反潮流也被樹為少年楷模,在那種大背景大氛圍的包裹之下,能識得幾千常用漢字,已非易事。況且,退一萬步講,白字誰不曾讀過呢?我上大學時,有個著名的教授給我們講『曹操』。在學生們的心目中,他可算得上是個學問簍子了,可有一天,他仍是把『剛愎自用』的『愎』念成了『fù』。有位傻乎乎又特愛較真的同窗當場給他指出來,教授自然是很難堪,但他接着說:呀!念順嘴了,你們想想,習慣是多麼可怕,又是多麼害己害人!於是,大家便相視一笑,寬容了。按說,教授念了白字本是不應該的,可他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勇於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只要其沒想改變漢字的讀音,或者牽涉到學術上的核心問題,就算念出個把錯字,也不會影響其在那個領域的貢獻。
有位學者曾這樣評價於丹的『火』:其一是她很『通俗』。她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把非常深刻的文化經典表述出來,而且非常到位。其二是她很有趣。於丹的身上絕少學究氣,她信奉的是『簡單真理』,她壓根兒就沒想把觀眾帶進象牙塔,因而她離受眾非常近。其三是於丹所講的東西有用。把古代的經典,融入許多現代的理念,讓人們沒有了距離感,覺得孔子說的就是今天的事情,可操作性極強,讓人從中受到啟發。 評價相當高。但我還是想勸於丹一句,越是『火』,越要耐得住寂寞,居身一隅,惡補一下自己的不足。無論怎麼說,漢語也是咱的母語啊!無論怎麼說,咱也是個當老師的啊! 來源:天津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