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書到底該不該打折銷售』再次成爲不少人熱議的話題。人們之所以比以前更加關心圖書的價格,最簡單的原因,是由於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也即網上書店在各種配套體系和技術逐步完善之後,同時也是出於競爭的需要,其『價格戰』和『折扣戰』愈演愈烈。當然,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是很受讀者歡迎的,尤其是經常在網上購書的年輕讀者,希望圖書的價格越低越好。而另外一種聲音,則多半來自於實體書店,包括國有書店和民營書店。一家民營書店的老闆就曾言辭激烈地說,『即便是新書,到了電商那裡,也會以很低的折扣出售,我不知道他們遵從的是哪種市場規律,這種惡意的砸價,分明就是在擾亂市場!』 實質上,『新書到底該不該打折銷售』,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引起過紛爭,那時的電子商務,特別是網上書店還沒有形成今天這樣的氣候。當時爭論的焦點,無非是因爲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新華書店協會制定出台了一部【圖書公平交易規則】。這部『規則』規定,『新書一年內不得打折』。雖然這只是一部行業內部規則,且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整個發行業內外,卻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許多專家和普通讀者的質疑,指責這一『規則』的某些條款有壟斷之嫌,後來,『規則』中的部分條文不得不在有關政府部門的干涉下廢止。兩年後,人們再次談起這個話題,或許心態平和了不少,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本市一位長期從事發行業務的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新書剛一上市便打折銷售,其實對這個行業的持續發展來講,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出版和發行都不屬於暴利行業,尤其是圖書零售,利潤是極其微薄的,除去各種成本和損耗,幾乎等於白忙活。但一些電商的『自殺式打折』和『跳崖式競爭』,卻給讀者造成了一種錯覺,或者說是一種誤導,讓讀者誤以爲賣書就像賣房子那樣賺錢,所謂的高定價低成本,你打五折都不行。我可以負責任地講,任何時代,即便到了現今的電子商務時代,圖書發行也是一個微利行業,除非你去搞盜版,才會掙錢。有人指責實體發行業競爭不過電商,根本原因是由於體制有問題,或者經營理念上存在問題。也許吧,但我從心底並不這樣看。爲什麼要這樣說?我考察過很多外國的發行業,特別是他們的新書價格及折扣。在某些發達國家,與其他生活必需品相比,圖書要貴得驚人。這些發達國家,經營理念應該很成熟了吧,但他們很少爲新書打折。這又是爲什麼呢?成本當然是決定因素,但講求市場秩序,講求公平競爭,講求共謀發展,才是第一位的。再過若干年,出版社連書都出不來了,您又去找誰打折呢?這是個很實在的事兒。以現在的情況看,我們實體書店也在想方設法地去滿足讀者的要求,比如出租部分櫃檯,比如開些『店中店』,爲讀者提供餐飲和娛樂等等,起碼也可以達到收支平衡啊! 本市另一家書城的老總則對記者說,網購已是大勢所趨。爲此,我們投入巨資,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據我所知,現在很多國內的出版社或者大書城,都在建立自己的網站。網實在太厲害了,攪得人全面崩潰,就差進精神病院了。但如果期待我們將圖書的折扣壓得像某些電商那樣低,我告訴你,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爲他們還有別的經營樣式和途徑,比如賣家電、賣建材、賣百貨,堤內損失堤外補。我們拿什麼補呢?補不了,只能拼老命,只能打掉了牙咽到肚子裡。即便我們爲讀者做起了網購,也只能象徵性地打打折,賠本賺吆喝吧!最終的目的,還是把讀者引到我們的店堂來。所有的書都在這擺著呢,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啊! 而讀者卻不這樣認爲。在本市某學院區的一家小書店內,一位與記者同姓的讀者面對記者的提問,則是一臉的不屑。他說,這根本就不應該是一個問題。讀者讀者,首先要讀。讀就得有書。那麼買書呢,當然是誰便宜就買誰的,至於那些大道理,讀者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發行商完全可以考慮自身的利益,電商也可以想一想究竟是賠是賺,但這些與讀者均沒關係,假使生拉硬拽,就很可怕了。 (周凡愷) 來源:天津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