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量產"時代民俗文化也很 春聯遭遇"撞聯"尷尬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2-17 16:27|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352| 評論: 0|來自: 新華日報

摘要: 『上聯:乘祥雲鳳舞九州;下聯:展天翼龍騰盛世,橫批:瑞氣盈門』…… 『哎呀,怎麼這麼巧,這門對門的,貼的春聯一樣,趕緊拿下來換一副。』 這是龍年春節前發生在漢中門某小區的真實一幕。家住該小區6單元3 ...

『上聯:乘祥雲鳳舞九州;下聯:展天翼龍騰盛世,橫批:瑞氣盈門』……

『哎呀,怎麼這麼巧,這門對門的,貼的春聯一樣,趕緊拿下來換一副。』

這是龍年春節前發生在漢中門某小區的真實一幕。家住該小區6單元302的吳阿姨到移動營業廳充值,人家送了副對聯,雖然上面有公司的標識,看著還挺漂亮,沒想到對門收到一副同樣的對聯,結果,『撞聯』了。

幾天前,陝西渭南城管以春聯有礙市容市貌爲由上街清理春聯,這一新聞引發人們對千『聯』一面的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全國人民都『公用』那幾副內容相同的春聯?記者爲此進行了採訪。

『小時候,寫春聯、貼春聯、比春聯,那是一件很讓人高興的事,但現在,家家戶戶,從南到北,貼的都是內容雷同的春聯,這種毫無個性的春聯讓人覺得乏味。』家住南京華僑路社區的孫靜說,那時候,爸爸是村里少數幾個『文化人』,每到年底,村里來找爸爸寫對聯的人絡繹不絕,爸爸是來者不拒,樂此不疲,等到年三十下午,最後一副對聯才是給自己寫的。寫好了,拿上漿糊,在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中把對聯貼上了,那種快樂讓孫靜回味不已。

『現在變了,大街小巷都是印刷的對聯,看起來紅紅火火,內容卻是大同小異,沒有一點品頭。』確實,春節結束後,本報記者乘汽車回寧,自江西、過武漢、經安徽、到南京,歷經城鄉,不管商鋪,還是民居,貼的對聯都是『印刷版』,內容無非是『和順一門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一年四季行好運,八方財寶進家門』、『財源滾滾隨春到,喜氣洋洋伴福來』之類。

14日,以南京奧體西堤國際小區一棟普通住宅樓爲對象,記者做了一個小調查:108戶人家中有82戶貼著春聯或『福』字,其中貼著毛筆手寫春聯的只有2戶,其餘均爲『印刷春聯』。在『印刷春聯』中,12戶的春聯內容、字體完全一樣,且均有蘇果超市的標識,屬於春聯中的『廣告版』。鹽城阜寧農村商業銀行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春節向客戶送出10萬副對聯,共有30個版本,『雖然是廣告版,但農村老百姓還是很歡迎。』

春聯,又稱春貼,起源於桃符。千百年來,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生活、抒發願望,成爲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學。『春聯不光寓意祛邪除災、接福納祥,好的春聯還有彰顯文化品位、教育子女、激勵家人的重要作用』,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敏說,寫春聯是我國的傳統民俗,公元723年,唐人劉丘子作了一副『三陽始步,四序初開』,成爲我國有紀錄的最早春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酷愛春聯,經他大力推廣,春聯成爲一種重要的文化表達形式,留下了許多千古美談。

時代在發展,民俗在變化,有的在消失,有的只留下一個殼子。『寫春聯、貼春聯,現在比過去淡,城市比鄉村淡,很多地方甚至只流於形式。』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東南大學民俗專家陶思炎認爲,千『聯』一面,一方面表明春聯依然受到百姓的重視和歡迎,另一方面,說明傳統民俗在傳承中發生了某些異化:由於工業化生產,大規模複製,春聯由個性化的文化表達變成了形式大於內容的盲目跟風,春聯的靈魂被剔除,這種現象值得反思。

『春聯還是要有點個性。過去有的農民目不識丁,過年就在門上貼兩幅紅紙,紙上無言,卻寄託了主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憧憬,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表達。當春聯全部變成印刷體,內容變得千篇一律,春聯的文化內涵就被大大削弱,甚至讓人覺得面目可憎』,南京師大新傳院副教授、博士後駱正林說,春聯的千篇一律,拜年簡訊的大量複製,都是一種現代『複製病』。批量化生產、大規模複製,這是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福利,但這種福利在帶走了個性化創作艱辛的同時,也帶走了個性化創作的情趣與品位。

『一副好春聯,一要內容好,二要字寫得好。以前,一副對聯貼出來後,街坊鄰居品評半天,看春聯、品春聯,是節日期間的一大美事。現在出門一看,家家戶戶的門楹都被金光燦燦、毫無雋雅之氣的印刷體春聯占據著,看春聯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陶思炎說,雷同的春聯和拜年簡訊,表明現代人似乎不重內容而只圖形式,這其實也是快節奏生活下的『速食病』、『快餐病』:人心浮躁,總是試圖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效用,很難有安靜下來,進行個性化的創作的情趣。

『貼春聯的很多,寫春聯的卻越來越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會寫毛筆字的人越來越少了。』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李嘯每年都到基層送春聯,他發現,很多人還是喜歡現場手寫的春聯,覺得有個性、有文化,但很多人都慨嘆,現在能寫一手好毛筆字的人太少了,更別說能創作對聯了。

李嘯認爲,千『聯』一面是近年才出現的現象。過去,人們習慣手寫春聯,印刷體春聯剛出現時還比較貴,家裡貼上印刷體春聯,還是一種時尚和體面。當這種時尚變成流行乃至泛濫時,印刷體春聯就成爲惡俗,這個時候,媒體能夠給人們以提醒,這很好。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發揮基層文化組織以及學校、社區的作用,引導人們認識對聯、喜歡對聯,甚至創編對聯、書寫對聯,弘揚傳統文化。『現在書法等傳統文化出現回歸潮,喜歡書法學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未來南京市中小學還將開設書法課。春聯這種傳統民俗文化有深厚的土壤,只要引導得好,會繼續成爲中華民族的瑰寶。』

(黃偉 顧倩 呂妍 劉慶傳)


來源:新華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