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時代變了 我們的鄉愁何處安放(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2-17 16:26| 發佈者: 南丘| 查看: 1344| 評論: 0|來自: 新華日報

摘要: ■ 心靈,如何獲得共鳴 ■ 生活,很難回到從前 ■ 故鄉,已經換了模樣 ■ 還鄉,一個永遠的情結 在人們的心目中,還鄉是一個永遠的情結。每逢佳節,跨越千山萬水回家,尋找兒時樂土,探望親朋好 ...

■ 心靈,如何獲得共鳴

■ 生活,很難回到從前

■ 故鄉,已經換了模樣

■ 還鄉,一個永遠的情結

在人們的心目中,還鄉是一個永遠的情結。每逢佳節,跨越千山萬水回家,尋找兒時樂土,探望親朋好友,讓心靈回歸港灣。只是,眼前的家鄉不復是記憶中的故鄉,習慣了都市節奏的人們再也難以適應鄉村生活。還鄉,慰藉鄉愁的同時又添鄉愁。

尋找記憶,故鄉已經換了模樣

在遊子的記憶中,故鄉的模樣總是最美的,然而,滿懷憧憬地回家,日新月異的故鄉卻常常讓我們心生失落。

陰晦的天空飄着小雨,陳薇拉着行李回到村裏。她來自湖南衡陽,今年是大學畢業工作後的第5年。

家鄉的冬天多陰雨,來接陳薇的母親指着村頭的一片工地興奮地說,再過兩年,這些樓房蓋好了,春節就不會挨凍了。這一片樓房是新農村建設工程,像城裏一樣,一家一層,有廚房有衛生間。聽了母親這話,陳薇既喜又憂,喜的是家鄉發展如此之快,憂的是,也許再過兩年,伴隨自己成長的鄉村將不復存在,一同失落的當然是美麗的童年記憶。

45歲的陳明家在蘇南,每年過年,他都雷打不動地回老家。但這些年,他回家的心情總是糾結着。村裏的樓房越蓋越多,越蓋越豪華,他家當年讓鄰居們羨慕的三間大瓦房,如今侷促地蜷縮在這些樓房的背陰處。童年那條清澈的小河,如今漂滿了垃圾。鄰居們都在周圍的廠裏上班了,在家干農活的少了,年輕人一個個打扮得時尚漂亮,和城裏也沒啥差距了,但家鄉的空氣卻沒以前好了,走在路上,總有淡淡的臭味,那是化工廠的氣味。

37歲的李朝富勞務輸出到新加坡,3年沒有回家,今年過年回到家,聽到一個讓他震驚的消息:母校塘豐小學如今只剩3名學生、4名老師,再過幾年,小學很可能就關閉了。李朝富上學時,塘豐小學是一所完小,每個年級分甲乙兩班,共有200多人。李朝富的家鄉地處福建西部,人口稠密,但很多年輕父母帶着孩子外出打工了,留在老家上學的孩子就都集中到鎮中心小學。

小學校離李朝富的家很近,每一個地方他都熟悉得想忘也忘不掉。如今,古井、三人合抱的柳樹,還有十幾間教室都還在,可是,操場上已經長滿野草,課桌椅也蒙着厚厚的灰塵。李朝富在心裏嘆息:只有3個孩子和4個老師的學校多麼空曠啊。

再過兩年,雜誌社編輯羅春亮在南京生活的時間就將與他在廣東老家生活的時間一樣長了。自1995年來南京上大學,到現在已經17年,羅春亮在南京成了家,他每年都急切地盼着回家過年,但回家總讓他產生若有所失的感覺。故鄉在日新月異地發展,羅春亮卻要回家尋找舊的記憶,這就是遊子對故鄉的愛與矛盾。

讓羅春亮感到安慰的是,那棵千年銀杏仍然矗立在村頭。小時候,他和小夥伴一起爬樹,夏天在樹下乘涼,秋天在厚厚的落葉上打滾……一見到它,羅春亮童年的影像和快樂立刻甦醒,蜂擁而來。


來源:新華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