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評論員 李軍
昨天是中秋佳節。我們注意到,今年以來的傳統節日越來越有傳統味道。人們越來越追求老祖宗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那種古老的慶祝方式,越來越重視這幾個節日蘊涵的價值觀,越來越重視追求回歸傳統的心靈詮釋。 這是重拾文化自信的好事,也是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因爲一個民族的傳統維繫著獨特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否有力,直接影響著民族的軟實力和世界認可度。要重現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輝煌地位,必須創造條件,促使節日返璞歸真,回歸本源。 如何創造條件?首要條件是形成共識。這一點上我們已經做了努力:清明端午中秋等已經成爲法定節假日。這一立法的意義遠不止於『放幾天假』那麼簡單,而是形成了國家共識。 其次,可以適當動用法治的力量。今年的中秋節,是『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第一個團圓節日。這個立法雖然還有不少爭議,但是其宗旨應該得到廣泛認可:人倫孝悌,任何時代都是社會構成的基礎,不可動搖。當然,這些類似的法律因爲管的是人情,在定義和操作性上難以做到法律意義上的嚴格,這就需要我們想辦法去完善。昨天新華社的一篇文章也說出了年輕人的困惑:以前中秋不放假,不能回家也就罷了,現在雖然放假了,但是只有3天,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反而更加糾結――這就是需要完善的地方。 再就是消除『雜音』。今年中秋結合八項規定,中央發了『公款送禮』的禁令,就是在做消除雜音的努力:月餅本來是一個寓意全家團圓的溫馨文化符號,卻因爲商業外延和人情世故的無限放大,變成了『工具』,吃的不買買的不吃,甚至衍生出連吃都不能吃的金銀月餅來。這其中的危害不光是過度商業化和提供腐敗載體,而是無形中侵蝕著我們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共識。 每一個傳統節日裡,心靈洗禮都極爲重要。在假日裡遠離亂耳勞形之物,返璞歸真,這不光是自我修養的提升,也關乎民族復興的進程,我們應該一起去努力。 來源:揚子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