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篇【風箏】的『退出』教材,『魯迅風波』再掀軒然。其言鑿鑿,說魯迅從未『退出』教材,至今還獨佔鰲頭;拍手相慶,論魯迅『早該退出』,『早該下課』,不能讓他『貽害下代』。到了今天呢?風波又已過去,爭論也已平息,魯迅『退出』與否的問題,又將如天上的白雲,一飄就過去啦。
一百個人的眼裏,就有一百個魯迅。比如總是說魯迅是『匕首和投槍』,其實魯迅更是一把解剖刀。魯迅從『解剖自己』入手,剖開了中國文化的深層,觸及了我們每個人的『根性』,一個阿Q,綿延幾千年、複製千千萬,一種『精神勝利法』,那是翻出來我們族群的內囊和底牌哦。我們拿着魯迅這面鏡子,鏡子裏照見的是我們自己,幾乎人人可以『對號入座』,我們再讀魯迅的文學,竟可以讀出一身冷汗,才知道我們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走出未莊』啊。 所以,魯迅還真不能『退出』,這更因為,從文化這個深層來說,魯迅並沒有過時――魯迅一生批判的『國民性』,在我們身上,是大有好轉呢,還是改造維艱甚至愈演愈烈?這是可以反思的。例如『看客』心理,例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例如圍觀、窺私、獵奇、內鬥、輕信、傳謠、起鬨、暴戾,乃至那一聲同樣『雋永』的國罵,從網絡上下,到市井之間,你不覺得魯迅先生恍然在世,【阿Q正傳】正演繹【故事新編】,一切都那樣具有『當下性』嗎?所以,魯迅非但不能『退出』,而且時代仍在強烈地呼喚魯迅。 魯迅的作品有點難讀甚至有點晦澀,魯迅的語言富有個性甚至偶或還有點『生造』,小孩子是否讀得進,那是一個教學規律問題,應由基礎教育方面的專家來研究。但魯迅能不能『退出』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把人性的『解剖刀』、這面現實的『鏡子』應當不應當丟棄,卻是另一個問題。 (摘編自9月16日【解放日報】,作者:凌河,原題為【魯迅究竟該不該『退出』中小學教材】)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