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音樂『小白』,筆者對音樂知識知之不多、對唱歌更是唯恐避之不及,但還是對維也納『金色大廳』的盛名略有耳聞。在我的記憶中,10年前,歌唱家宋祖英在金色大廳成功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同時帶動了金色大廳在國內的名聲大噪。我一度認為金色大廳就是『世界音樂聖殿』。然而,事實不斷顛覆我的認知。
在媒體的渲染和包裝下,金色大廳儼然被神化成了音樂界的最高殿堂,『登上過金色大廳』儼然成了世界水平的標誌。但真實情況究竟怎樣呢?一方面,那裏的演出基本都是商業運作,『只要交付兩三萬歐元的場租,無論音樂技能高低,任何人都有機會在這裏綵排三個小時、演出兩個半小時』,可謂名副其實的『金錢大廳』;另一方面,中國人對在金色大廳『鍍金』的熱情高漲,今年以來,已有130多個中國文藝團體和個人登上了金色大廳的舞台,但『觀眾基本靠組織,門票基本靠贈送,當地媒體基本沒報道和評論』,金色大廳淪為了『演員』們的『卡拉OK廳』。 金色大廳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鍍金』之所,這對於處於信息不對稱地位的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欺騙和玩弄。一些演出機構、行業精英、專業媒體,一開始就用各種華麗的辭藻將金色大廳描述成音樂界的『權威象徵』,向公眾傳達『只有世界一流的音樂設施、一流的樂團、一流的指揮家、一流的演唱家才會出現在那裏』的觀點,甚至不惜把一些中國藝術家在那裏的表演說成是去挑戰、去征服、去升華,是『不辱使命的音樂之旅』,金色大廳不斷被標籤化、標準化、神聖化。當把金色大廳的『世界地位』樹立起來以後,隨之而來的便是『某某在金色大廳演出獲得世界認可』的自吹自擂。殊不知,金色大廳迄今為止沒有邀請過任何一個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進行演出,許多演出只是為了表明『我們真的到此一游』,哪怕是利用劇院『垃圾時間』、偽造維也納市長簽名都在所不惜。 早在2010年,文化部就曾下發過【制止國內演出團體赴維也納金色大廳等國外著名演出場所『鍍金』風的緊急通知】,但時至今日,這股『鍍金』風仍未被剎住,反有愈演愈烈之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金色大廳的光環還沒有徹底褪去。一些演出團體通過『鍍金』自我證明『世界級』,一些藝人通過在金色大廳『露臉』抬高國內身價,一些領導通過把演出送到金色大廳看作一種政績,一些企業通過投資金色大廳演出來宣傳品牌。更深層次來看,這背後還有公眾對『鍍金文化』的迷戀,無論是對『身份』還是對『榮譽』,一方面社會賦予其更多便利和利益,另一方面公眾習慣性地追求各種『身份』和『榮譽』。比如說,唐駿的野雞大學文憑事件、劍橋國際名人錄問題、世界傑出華商協會醜聞,無不體現着『鍍金文化』,一些機構和個人正是利用了社會和公眾對『身份』和『榮譽』的迷戀,炮製各種各樣的『假身份』和『假榮譽』。許多人的名片同樣具有『鍍金文化』特點。 金色大廳的商業行為無可厚非,但將其作為『世界音樂聖殿』來熱炒,中國文藝團體過度追求來此『鍍金』無疑值得深刻反思。中國優秀的演出和文化走出國門是世界趨勢,但不能是自我設定標準,自我肯定讚揚,自我定義成功。否則,極富中國特色的『到金色大廳去』只會令人發噱。 丁建庭 來源:南方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