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生育觀悄然改變--燕趙都市報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2013-9-25 11:05| 發布者: 玄木上人| 查看: 3017| 評論: 0|原作者: 易富賢|來自: 易富賢網易博客

摘要: 人民網: http://he.people.com.cn/GB/n/2013/0923/c192235-19568429.html 燕趙都市報: http://epaper.yzdsb.com.cn/201309/23/458849.html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的生育觀念悄然改變:對子女數量的追求 ...

燕趙都市報:http://epaper.yzdsb.com.cn/201309/23/458849.html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的生育觀念悄然改變:對子女數量的追求由多變少,生男孩的願望也下降,由傳統的崇信多子多福轉變爲崇尚少生優生;由傳統的早婚早育轉變爲晚婚晚育;生育不再是婚姻的主要目的,婚姻的目的是從傳宗接代走向追求個人生活幸福;性觀念發生改變。

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是中國古代的生育觀念,古人稱『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時代的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當代中國人的生育觀念發生歷史性巨變,多子多福的觀念被拋棄,傳宗接代也不是生育的主要目的,人們不願意多生了。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顧寶昌曾撰文稱,『生育觀必然被顛覆』,『從現在往後看,中國一定是一個生育率偏低的社會,人口老化的社會,城市化的社會,人口流動的社會。這是前所未有的。這樣的社會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缺乏認識,缺乏準備。』『現在的低生育率,一個原因是結婚、生育年齡越來越晚,而生育年齡大,不孕的可能性也會上升。還有就是人生目標多了,過去女孩子的理想無非是結婚、生子、養孩子、當婆婆(或外婆),現在要讀書、工作,想生也沒有時間。人們的生育意願在降低,而實際的生育情況比意願還要低。』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或明或潛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本報駐京記者採訪了畢業於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易富賢。

中國人發生『生育觀之變』

燕趙都市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的生育觀發生了巨大變化。您認爲,中國人生育觀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易富賢:中國人生育觀念改變主要表現在下面幾方面:

1、對子女數量的追求由多變少,生男孩的願望也下降,由傳統的崇信多子多福轉變爲崇尚少生優生。

2、由傳統的早婚早育轉變爲晚婚晚育。很多女性到了30歲還不敢生孩子。而20歲出頭是婦女黃金生育年齡,生育質量和生育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高而下降。很多婦女陷入了『有生育能力時沒有生育條件,有生育條件時沒有了生育能力』的矛盾之中。

3、單身、丁克比例增加,離婚率提高。生育不再是婚姻的主要目的,婚姻的目的是從傳宗接代走向追求個人生活幸福。

4、婚育門檻抬高。將有車有房做爲第一目標,孩子放在其次。

5、性觀念發生改變。由於避孕的普及,性行爲不再是爲生殖服務了』。古代50歲婦女還『必與五日之御』;現在由於電影、電視、電腦等娛樂活動,有很多三十多歲的夫婦就已經疏於敦倫之道了。

燕趙都市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傳統的生育觀是什麼樣子?您如何評價中國傳統的生育觀?

易富賢:我們作爲世界最大民族,爲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得益於我們先祖建立起的一整套生育文化和家庭制度。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產,二是物質再生產。古代壽命短、嬰幼兒死亡率高,需要平均每個婦女生育6個左右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的持續發展。如果男女單打獨鬥,是不可能實現社會持續發展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是男女優勢互補,婦女負責人口再生產,男人負責物質再生產;女人主導『生』,男人主導『活』,讓孩子『生活』下去,從而讓文明延續下去。

傳統婚姻的首要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孟子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中國歷史上一直維持在幾千萬人口,『無後』所以『爲大』者意義在此。

孝文化將個人利益與繁衍高度掛鉤,並且上升到宗教的高度:養育孩子不但可以防老,而且還影響死後的祭祀。沒有子嗣,香火就會斷絕,家族就不能持續存在。『傳宗接代』,用現代語言說就是『可持續發展』。家族的香火傳不下去,難道國家和民族的香火傳得下去?

中華文明由於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元素在裡面,具有再生能力,能夠自我更新,因此一直延續下來了。哈耶克認爲人丁興旺是文明強盛的重要標誌。而中華民族長期是世界大民族,說明我們的文明是先進的。

『生育觀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燕趙都市報:三十年來中國人生育觀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有哪些?是計劃生育及計劃生育宣傳?是西方國家生育觀的影響?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還是其他原因?如果有多種原因?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

易富賢:傳統的生育文化和生育觀念是建立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結構基礎上的。但是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結構,導致生育觀念的改變。比如說,在古代,婦女的主要精力放在人口再生產;現在由於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婦女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參與物質再生產,多了很多選擇,女性擔負的角色越來越多元,女性的生育觀正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生育功能越來越淡化。生育成本、教育成本高也是重要因素。』 養老社會化,養孩子的投入與個人收益脫鉤,『造物』有報酬,『造人』無回報,還影響『造物』,降低家庭收入,『造人』的巨額投入主要是由家庭出,產出卻主要在社會,從經濟上,家庭養兒是虧本的。孩子是國家的財富,但卻是個人的高消費。教育周期延長和養育成本提高使得家長養育能力下降。工業化使得人們不得不推遲婚齡,男大不婚,女大不嫁,有生育能力的時候沒有生育條件,而有生育條件的時候生育能力已經急劇降低。

『生育觀之變』會有什麼影響?

燕趙都市報:中國人生育觀的巨大變化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易富賢:生育觀的改變導致生育率的快速下降。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生育率還能穩定在更替水平附近,但是1990年之後是直線下降,1995年只有1.5左右了,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只有1.22了,2010年人口普查再次證實生育率只有1.18。長期的超低生育率一方面導致年輕勞動力下降,中國20-39歲勞動力在2003年開始負增長,2004年中國開始出現民工荒;一方面導致老年化,中國2012年老年撫養比超過12%,意味著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已經結束,經濟增長率將跳躍性下降;另一方面導致年幼消費者數量不足。

燕趙都市報:中國人生育觀的巨大變化對中國人的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有哪些巨大影響?

易富賢:這種生育觀的變化使得生育率很難提升,導致今後老無所養,失獨家庭數量增加。並且由於生育政策的限制和低生育意願,整個社會和經濟結構都是圍繞著獨生子女家庭結構,增加住房、教育等民生壓力。比如,美國2007年中位房價22.91萬美元,只是人均GDP4.58萬美元的5倍。2011年中國人均GDP爲35199元人民幣,其中北京爲80394元人民幣、上海爲82560元人民幣;如果依照美國的標準,那麼2011年全國、北京、上海的中位房價只應爲18萬、40萬、41萬元人民幣。中國目前之所以能夠忍受天價房價,是因爲城市主流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記者栗占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