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銅仁,距離陝西千里的西南山城。沒有關聯的兩者,卻因爲一個文化夢,被人爲地放在一起。銅仁賈平凹文學館從規劃到開館,一直都在風口浪尖上,一些人認爲此舉『傷財』,沒有意義;而銅仁市政府請來賈平凹當『外援』,希望站到名人的肩膀上。其實,銅仁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賈平凹。(10月8日【貴陽晚報】)
在眼球效應時代,『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建設浪潮。這裡面,既有地方發展經濟的利益訴求,也有部分官員的政績衝動,還有文化建設的迷失。不論是趨之若鶩的『申遺熱』,還是雄心勃勃的『夜郎古國重建』,抑或是『賈館南遷』,都是文化建設走偏的產物。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在消費社會,『背靠名人好賺錢』,名人成爲一個可被利用的商業符號,成爲人們追捧的對象。如果說一篇500多字的【說銅仁】讓賈平凹與銅仁結緣的話,『賈館南遷』則是文化名人與社會資本的再度聯姻。站在名人肩膀上的『賈館南遷』,讓銅仁多了一張文化名片,與培育本土作家相比,這樣的做法可以在短期內『立竿見影』。 從動機上看,銅仁市希望通過『文化外援』,來提升城市形象。銅仁方面看重的是實用價值和經濟功能,而不是賈平凹文學館所蘊藏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氣質。可是,由於缺乏地域文化的集體記憶和公眾的多元化感情,『賈館南遷』不可避免遭遇『水土不服』,引發當地老百姓的質疑與擔憂。 當今社會越來越專業化,信息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賈館南遷』如果從社會治理上反思,恐怕也在於事前沒有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充分吸納公眾意見,造成公共政策缺乏社會基礎。當地老百姓對八竿子打不著的『賈館』缺乏文化認同和情感認知,如此不接地氣,『文化外援』難以起到預期的價值目標。 法國作家司湯達曾說,『只要一輕率,人就會變得糊塗』。輕率與糊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沒有篤定的文化信仰。工具理性的浸潤,短視、功利的文化建設理念,既不利於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也難以實現公共財政資源的優化配置。『賈館南遷』雖然具備良善的初衷,卻由於背離了程序正義,效果差強人意。 從『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到統籌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不僅需要政府角色的轉變,也離不開發展理念的重塑和文化建設觀念的更新。只有多管齊下,通過民意觸角摸清輿情民意,公共決策才會減少失誤和偏差,更有準頭,文化建設才能回歸本位。(楊朝清)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