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文化,敦煌不是錢!』9月23日,『我們的敦煌』國際文化沙龍在京舉行,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致辭擲地有聲。
銀色短髮,背微駝,75歲的樊錦詩老人在樸素的灰布外套下顯得分外瘦小。1963年,剛從北大畢業的樊錦詩主動紮根敦煌研究所,在大漠黃沙中埋頭一干就是50年,被譽為『敦煌女兒』。 研究敦煌半個世紀,樊錦詩坦言保護敦煌『最缺錢』,但又不能『為錢所誤』。由她主持建設、國家投入數億資金的『數字敦煌遊客中心』,將通過數碼化科技復原、展示敦煌藝術寶庫的奇珍異彩(此為通過數碼化技術實現對莫高窟三維觀看的遊客中心,觀眾通過球幕電影等便能欣賞敦煌全貌,之後只需實地參觀幾個洞窟即可,這將大大減輕旅遊業對敦煌的損害――記者注),並擬於今年年底落成,明年『五一』正式對公眾開放。 據介紹,國家每年用於敦煌保護的撥款高達數千萬元,但敦煌歷經千百年侵蝕破壞,修復難度極高,保護資金也是個『無底洞』,樊錦詩和同事們仍要不時為錢奔走籌措。儘管敦煌是某些機構眼中可以立刻變錢的一塊『大肥肉』,但樊錦詩始終頂住壓力,保持着極高的警惕。『對待文化遺產絕不能以追逐利潤為目的,不能只談開發、不談保護。』 敦煌保護得到了不少國際友人的關注,美國敦煌基金會理事長、比爾・蓋茨之母咪咪・蓋茨(Mimi Gates)女士就是其中之一。為敦煌折服、被樊錦詩感動的蓋茨女士來到現場,她表示,『要加強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敦煌、愛上敦煌。』同為美國敦煌基金會理事的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在一旁強調,『敦煌給人帶來的心靈震撼難以言說,仿佛穿越了十幾個世紀。這讓我們覺得為了保護它,再累都值得。』 近日在敦煌潛心尋找靈感的著名作曲家譚盾為參加這次沙龍連夜回京。他剛一落座便剖白心聲:『敦煌夢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夢,也許我這輩子都不願醒來。』在譚盾看來,中國的文化保護事業有『三缺』――缺愛、缺人才、缺信仰。眼下,他正醞釀為敦煌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喚起全社會對敦煌現狀的關注。他準備花兩年時間創作一部關於敦煌的『數碼音樂劇』並全球巡演,將演出收益用於支持保護敦煌的各項工作。 談到保護敦煌對當下中國的意義,譚盾打了個犀利的比方:『一個傻瓜,口袋裏裝滿了錢又怎樣,有意思嗎?我們的經濟騰飛了,但文化保護意識亟待提高。』 敦煌莫高窟建於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敦煌文化體現了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也是我國古代佛教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 『要守護和留住多病的敦煌,每一分錢都用得着。』瘦弱的樊錦詩坐在略顯空蕩的椅子一角,表情侷促卻語氣堅定,『我常對企業、基金會的人說,「我是來要錢的」,敦煌需要錢,但敦煌不能變成錢……』樊錦詩的話引起了許多現場嘉賓和觀眾的共鳴。 這次沙龍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美國敦煌基金會、敦煌研究院共同舉辦,作為主辦方代表的騰訊聯席首席技術官熊明華當即向樊老承諾,『將藉助騰訊的互聯網平台優勢,以技術、資金等多種方式來參與保護敦煌的文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