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在發展、前進,在探索著未來種種可能。一些新的觀念、新的規則、新的程序脫穎而出,成爲戲劇前行中的亮點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向攻堅期和深水區延伸,如何全面深化文化改革,特別是戲劇領域的改革,如何與時代保持同步,通過轉型與蛻變使自己融入當下生活,如何通過改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創造均衡、平穩、富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等等,這些問題逐漸擺上了人們的議事日程。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戲劇在經歷了體制改革、機制改革等一系列巨變之後,逐漸在本體觀念、創作觀念乃至發展觀念等方面,都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 以觀眾爲中心 長期以來我國劇團,大多是從事單一性、專業藝術產品供給的藝術組織,藝術產品的輸出通過配給制實現,演出票房以團體票、包場和免費贈票的形式解決,藝術生產投入的回收由國家統包統管,劇團沒有經營需求。於是,只好用一系列的評獎和調演、晉京活動來引導藝術方向。再加上大部分國有院團的機構設置與一般行政機構趨同,不斷更換的單位領導爲了謀求獎項和晉升,往往不顧院團本身的長遠發展,一味上演大製作等迎合劇目,由此造成了很多短期行爲。 而今,國家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以及『扶上馬,送一程』等系列政策的制定,使戲劇人產生了面向市場、面向觀眾的創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以觀眾爲中心』審視藝術市場,統籌藝術生產和經營全過程的創作觀念逐漸成爲了新風尚。一些戲劇院團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率先開始在組織內部設置經營機構,收集市場流通信息,從而將劇團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另一些如杭州越劇院則針對觀眾的審美趣味進行多種形式的營銷。更多的院團,包括那些沒有改制的院團,也在組織內部實行了製作人制等機制建設,不再是創作出產品之後再去尋找市場和觀眾,而是先到市場和觀眾那裡了解需求後再進行生產。這種創作模式的出現,應該是以觀念變化爲前提的。 開放式發展 戲劇本體觀念和創作觀念的變化,促進了發展觀念的變化。戲劇人在打開了封閉的大門和眼界之後,開始變得活躍起來。他們從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借鑑發展模式,從『體驗經濟』中的『體驗』入手去探詢商機,與旅遊、餐飲、娛樂等其他行業聯手互動,走上多樣化發展之路。 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率先仿效美國百老匯、倫敦西區、日本澀谷模式,開始建設中國戲劇園區,探索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道路。上海市靜安區『現代戲劇谷』商業文化街區、北京『話劇東城』的建設格局,以及北京朝陽『9劇場』的相繼出現,都是戲劇人對戲劇文化市場的探索。而『印象系列』、『北京湖廣會館』、『比如世界』等一系列以『體驗』爲核心的戲劇演出和活動模式,也是試圖與其他行業進行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新思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從日本引進的『親子劇場』管理與發展模式,已爲我國戲劇院團普遍採用。『親子劇場』主要是針對中國以孩子爲中心的家庭消費習慣而建立的,多採用會員制、套餐制等商業經營策略,以吸引觀眾。這一模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成功地挽救過日本兒童劇團的演出危機,而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漢、合肥等大中城市,幾乎成爲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了。這種 『親子劇場』的經營方式,也是戲劇人創新劇場管理方式的積極嘗試。 中國戲劇在發展,在前進,在探索著未來種種巨大的可能。一些新的觀念、新的規則、新的程序正在脫穎而出,成爲戲劇前行中的一個個亮點。願中國戲劇藝術能夠儘快地尋找到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