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含『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思想的傳統文化成為國人的共同語境,以及中醫就是國人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不僅浮淺的張悟本等人在知識界難有話語權,而且具有一定中醫藥素養的廣大百姓,對張悟本等人的水平高低自有一定的判斷能力。 近年來,中醫藥文化科普似乎一夜間熱了起來,老百姓從中學到許多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受了益。然而,張悟本、馬悅凌等事件暴露出的『亂象』,恰似給這一『熱象』潑了一盆冷水,一定程度上動搖着民眾對中醫藥的信任,損害了中醫藥文化科普的公信力。 分析原因,或有很多。但從中醫藥文化建設的角度看,『亂象』的背後也反映了民眾接受中醫的文化語境的缺失。 試想,在西學東漸之前的中國會出現張悟本事件嗎?顯然,象張悟本這樣的人會有,但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卻不太可能。因為,在包含『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思想的傳統文化成為國人的共同語境,以及中醫就是國人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不僅浮淺的張悟本等人在知識界難有話語權,而且具有一定中醫藥素養的廣大百姓,對張悟本等人的水平高低自有一定的判斷能力。 然而,自十九世紀西學東漸至今,原先主導的中醫文化語境逐漸為日漸強勢的西醫文化語境取代,於是,『取消中醫』的荒誕觀點不時沉渣泛起,普通百姓對中醫的隔閡與日俱增。而當近年來中醫熱興起時,就表現為要麼是簡單排斥、要麼是盲目追捧的『亂象』。 因此,要讓中醫藥文化科普『熱』而不『亂』,有關部門對養生保健市場的引導和規範固然不可或缺,而培養民眾理性認識和接受中醫的文化語境可能更為重要。對此,每位中醫人都應肩負起這樣的責任。 首先,中醫人要積極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中來,實現中醫藥與傳統文化普及的捆綁式推進;同時,利用各種媒體和機會,向民眾普及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最終讓『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經絡氣血』、『寒熱溫涼』等理念,進入並重新塑造當下的文化語境。 那樣的語境下,中醫的上述理念成為人們的日常知識,民眾具備了一定的中醫藥素養,自然就有了對中醫藥的理性認知和判斷選擇能力。此時的民眾,不僅會讓張悟本等人難再矇混過關,張功耀等人的觀點難有市場,而且會反過來,對媒體負起責任和出版市場規範形成社會性約束。當然,這也對中醫藥文化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着中醫藥文化科普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從而中醫藥事業發展也就有了堅實的社會和民眾基礎。 中醫藥文化科普工作任重道遠,所有中醫人須共同努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