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文溯源話今朝 (1)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5 00:49| 發佈者: 酒滿茶半| 查看: 2095| 評論: 0

摘要:  嘉賓:    吳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浙江省儒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楊建華: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研究員   高長江:浙江理工大學教授   鄧新文: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1 溯源 ...
 嘉賓: 
  吳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浙江省儒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楊建華: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研究員
  高長江:浙江理工大學教授
  鄧新文: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1 溯源
  楊建華:傳統是一種資源,一種精神,一種理念,一種全民族所共享的文化通則。這一通則使人們在無意識中受其制約而趨於特定的行為模式和生存模式,並使這一文化中的個人思想和情感固定化。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優秀思想,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至善至美、道聖合一的道德理想人格,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哲學、道德上的價值追求和對人本的終極關懷。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品質對整個中國影響深遠,它不僅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道德、文化的土壤和根基。
  高長江:我認為以平和之心待己、以仁和之心待物、以柔和之心待人的中華傳統『和』文化精神可以成為今天普世性的價值觀,因為它恰好回應了當代世界對和諧與幸福的共同價值訴求。讓我們來看一看中華傳統的『和』文化,『和實生物』是宇宙原理論的核心,即認為萬物的多樣性、差異性與彼此相互作用、相互生成是統一的,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世界秩序之生成。『和達為美、和處為善』是交往規範論的主旨:『和達』是人類自我身心交往的準則,即通過『健道』(自強不息而使精神有所安頓)與『順道』(順天育物而使身心平衡)兩種方式求得靈魂與肉體的和諧;『和處』是人與人、人與物、國家與國家交往的準則,即華夏文化先祖所說的『懷柔遠人』、『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人合一』。這是天下理想論的詩意表述,即『萬物並育而不傷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樣一種理想境界。
  鄧新文:一百多年來,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很多時候心態是普遍的民族自卑,立場是批判的立場,取向是現代化的取向,方法是科學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是透過西方的有色眼鏡看中國及其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很少得到恰如其分的認識與合情合理的肯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傳統文化中溯源,追尋與當今價值觀的對接,是一項艱巨而急迫的任務。
  吳光:『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在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中國進入和平崛起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建設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重塑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已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思想傳承創新過程中,我們要有兩點清醒的認識:一是要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因時變化、與時俱進,而非一成不變的。在中華文明史上對核心價值觀的論述既有傳承的一面,又有創新的一面。二是要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非水火不容,而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是後者的思想基礎、內在依據,後者是前者的推陳出新、發揚光大。
來源:浙江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