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昨日,本報刊發學者秋風評論【人心推動國學進校】。秋風對『台灣國學教材首次大規模進入內地課堂』發表看法,認為中國教育體系建立百年,引進了西方教育體系卻導致人際關係粗鄙化,偏離了教育的正道,而這次國學教材的引進,是一次回歸。今日我們刊發教育實踐者蔡朝陽的一篇文章。他提出的觀點是,國學並非唯一真理,且有其歷史局限,鼓勵孩子質疑與討論,更接近教育的本質。
推動『台灣國學教材首次大規模進入內地課堂』的主事者,看到了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比如大家都會有共識,當下的基礎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應有之義,淪為純粹的應試技術。這是大多數關心教育的人都已看到的問題,包括秋風。引國學入中學教育,恐怕也是欲以之正心誠意,是一新教育之弊的一種嘗試,其情可感,其心可知。 較教育技術化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當下教育的核心理念缺失。幾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什麼課程,其首要目標便在於灌輸單一價值觀,以至於現在中學教育裏出現了信仰的真空,需要合適的價值理念來填補。所謂的國學進課堂,適逢其時。 國學之興,又因台灣島內一直弦誦不絕,民眾素質俱佳。這也是國學鼓吹者最強有力的實例支撐。不過,關於台灣的文明素養之好,傳統文化自是原因之一,我以為卻不是最重要的。身為中國人,作為中國的讀書人,我們為這個傳統文化所濡化,自然對傳統文化充滿脈脈溫情。【論語】裏『沂水春風』的章節,我一直以為是史上最好的語文課堂之一,古人叫『天人合一』,叫做『和諧』。而我們看到,那種開放自如的生命狀態,正呼應了教育最核心的本質,那種狀態下,每個生命個體,都是自由的。 然而我們也應有清醒的認知,國學在千年的專制時代形成,作為帝王專制時代的意識形態,其本身便含有許多不符合現代價值觀的內容。如果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那麼,在現代觀念的維度之下,對傳統國學進行重新審視,也是必要的。 現在國學進課堂,本意可能在於給中學生以人格的陶冶、道德力量的感化。而我擔心的是,如果仍以純粹的灌輸為主,未必是上上之策。是以,在現有的基礎教育框架下,在這樣的高考模式之下,國學進中學,淮橘成枳的悲劇又該如何避免?在這個國學進課堂的名單上,還有衡水中學這樣的學校,該校以嚴格的軍事化管理為世人所知,我很想不通,軍事化管理與溫良恭儉讓的儒家精神結合之後,又會生出怎樣的奇葩。 托克維爾認為,一種有分寸的宗教,一種有節制的家庭,一種有限制的政治權力,一種有界限的經濟等,具有開放性的多股力量的角逐,引發了現代社會的動力。也可以這麼理解,多元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標誌,也是現代社會的動力。僅就教育而言,給孩子提供多元的選擇,也是培養與激發孩子們創造力的必由之路。 因此,如果國學進課堂了,作為選修課的一種,是不是同時可以提供更多的選修課程,從而保障孩子們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希望有一種更廣泛的漢語經典課程,不僅僅局限於中國傳統,更包括那些名家翻譯的文質俱佳的西方經典。自嚴復以來,傅雷、穆旦、楊絳、何兆武、李文俊等等傑出的翻譯家,百年間他們的卓越努力為我們呈現了整個人類的高貴精神世界,這些不也可以成為修身的典範嗎。 而僅就課程內容本身,也應認識到,諸子所曰並非唯一真理,鼓勵孩子們的質疑與討論,避免以往的單一灌輸,更接近教育的本質。也即是說,現代教育,須從學校的制度層面,保障師生雙方教與學的自由,從而培養理性自決的現代人。梁啓超百年前有『新民說』,欲新一國之民,就教育層面而言,自然是要新一國之教育,而新一國之教育,首先在於觀念更新,以一種自由的教育觀,改變以往那種工具主義的唯技術論的教育觀。 □蔡朝陽(浙江 教師)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