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邁克・特林伯研究發現,情緒失控時哭泣流淚這種獨一無二的人類現象,是在語言出現之前作爲一種感情交流方式而進化出來的。
一定是在人類進化的某個時期,流淚超越了簡單的生理機械功能――保持眼球濕潤,成爲感情交流的一種方式。他寫的新書【爲什麼人類喜歡哭】,就是旨在揭示人類爲什麼是動物界唯一一種會因痛苦而流淚的動物。 這項成果對情緒化哭泣進行了廣泛討論,主要著眼於它的生理機能以及進化史。從生物學上來說,需要利用眼淚保持眼球濕潤,它們包含能夠保持眼球健康、對抗感染的蛋白和其他成分。但只有人類,才能夠流出喜悅和憤怒的眼淚以及表達其他各種情緒的淚水,但是最常見的是我們流出難過的淚水。 特林伯表示,他希望他的研究成果能夠讓很多人,尤其是男人們改變不願在人前落淚的想法。流淚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它不僅與遭受苦難有關,還與憐憫同情和其他感受息息相關。他說:『我們不應該害怕表露我們的情感,尤其是表達與同情有關的感情,因爲我們感覺到同情,並爲之而流淚的能力,是人類特有的道德規範及修養的基礎。』 從神經系統學的觀點評估流淚現象,特林伯指出,這種方式的哭泣應該是在人類進化的特殊轉變期出現的。他認爲,情緒化哭泣的出現,與自我意識的出現和一種認知理論(早期人類第一次意識到他們的同類也是有自我意識的人)的發展有關。這導致他們認識到自己和他人都會遭受痛苦,感覺到悲傷和失望。(明夷) 來源:羊城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