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得聯合國和平使者榮譽的郎朗通過聯合國新浪官方微博做客微訪談。主持人楊瀾也通過微博祝賀郎朗並提問:『對於世界上買不起鋼琴,甚至生活在戰亂和饑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孰料,一問激起千層浪。眾多網友紛紛圍觀和評論,不少人指責楊瀾語帶『火藥味』。有網友反過來質問:『對於世界上買不起電視,甚至生活在戰亂和饑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還有網友稱,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酸味,認爲楊瀾一直致力於電視的大文化傳播,而她卻不能拿到這個獎項,所以能做的就是拿郎朗嗆聲。對此,楊瀾發表聲明稱,這是缺少上下文的誤讀。隨後,郎朗轉發此微博,並希望流言可以平息。
其實,這僅僅是一段兩人之間的平常對話與互動。從問題本身來看,提問給郎朗回答的空間很大,可以談音樂對世界和平的價值,也可以談郎朗計劃如何做和平使者。而且對這個問題,郎朗也作了得體的回答。可是讓兩位當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很多網友硬是從提問中讀出了不同『味道』,並快速掀起了不小的民意漣漪,引出種種負面猜測。短短兩天,這條微博已經轉發6萬次、評論2萬次,並曾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熱門榜,『楊瀾體』也迅速在網上走紅。一件小事竟激起網絡上如此洶湧民意,不得不引人深思。 作爲一個意見生產平台,網絡輿論場有獨到的價值和作用,有利於讓公眾快速獲取信息、積極表達意見等。但是同時,我們也常常見到撇開事實的網絡情緒像沒有閘門的洪水一泄而出,缺乏事實依據的無端揣測信馬由韁。 網絡輿論場的不理性,常常是以群體性意見和情緒集中來體現的。這固然與特定網際網路信息交流平台的設置有關,例如,在微博中,由議題設置者和先導性意見促成的網絡輿論,通常會在短時間內急速傳導,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聲勢。在這種強大的輿論聲勢下,議論的事實是否清楚、判斷是否正確,諸如此類的理性思考往往會被淹沒在一片嘈雜聲中。所以,人們常常看到,在還原事實真相之前,網絡情緒就已經出現一面倒,且這種一面倒的情緒往往伴隨著指責、謾罵甚至人身攻擊等。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場風波也再一次詮釋了什麼叫網絡暴力、網絡戾氣。 但是,網絡戾氣從何而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網絡情緒往往有著特定的對象,譬如,同情弱者、抵制特權等,這與當下公眾對社會公平的訴求在增加有關,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方面。但是,很多網友因此就常常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當事人,不去探問事實,抓住隻言片語,斷章取義,甚至作出惡意的猜測和聯想。其中,固然有刻板的思維定勢效應在作怪,譬如,後媽總是壞的、富人總是見利忘義的,等等。但更多時候,則是借題發揮,宣洩自己的某種情緒。就這次風波而言,或許是因爲公眾對名人有更多的道德要求,也可能是楊瀾提問的語氣表達略有沉重。但從更深層次看,將楊瀾的提問理解爲質問、將普通的對話理解爲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譏諷的原因,還在於價值觀的變化。因爲,網絡固然有放大情緒的功能,但是情緒究竟如何,並不是由虛擬的網際網路世界決定的,而是由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價值判斷來決定的。 這一風波或多或少折射出,有些人更傾向於從負面去揣測人心,認爲『人與人之間是狼』,而非善意待人,才是社會的常態。這種價值觀,或許是我們更需要擔心的。(李小佳)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