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都躲不過,八卦黨們一聚首,話題統統轉到那檔炙手可熱的【爸爸去哪兒】上。
一開始是『零差評』。看慣了明星們平日裡的光鮮威風,這會兒回歸普通父親角色,日常生活里各種手足無措、急中生智和真情流露,看得八卦黨們嬉笑又感動。又多是拖兒帶女的,回過頭來自我對照,於是八卦會就開成了正兒八經的育兒理念交流會,破天荒的嚴肅認真。 但後來各種批評指責冒頭。心理專家給爸爸們打分,不客氣地點評,這個不錯,那個不及格,嗯,最好去看心理醫生哦。唬得電視機前的爸爸媽媽們暗自心驚,揣測自己是否也該去掛個號。緊接著網上又刷刷冒出一批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父母,亮出自己同樣『高大上』的小孩,指責爸爸們都是反面教材。這個不對那個有錯,熊爸爸教出熊孩子,呀,未來無望了。這更叫看得津津有味的父母們膽顫,莫非自己也誤入歧途,將低俗當作有趣? 八卦黨也一樣看得心生動搖。再茶聚,主題就成了批判。這個說話方式不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吧。那個教育方法也不好,會影響性格養成吧。回頭對照一下自家的言行細節,哎喲,也是個活靶子。 身爲育兒大軍中的一員,深感中國父母之不易。 我們這些當爹當媽的,當初的成長經歷要是拿來讓專家點評的話,估摸著大半都是反面教材。關小黑屋是司空見慣的,棍棒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各種威逼利誘都是順理成章的。總之如果寫成報告的話,大概滿紙充斥著『傷害』、『障礙』之類的吧。 但莫名幸運的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經歷了各種錯誤教育後都活下來了,貌似還活的很正常,正常地讀書,工作,結婚,生子。 等到自己做父母了,突然就壓力山大起來。 本來嘛,總結自己成長的得失,加上一些書上網上的育兒經驗,邊學習邊實踐,自以爲是好學生、好父母。未想這年頭專家遍地,民間的,官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人要給你糾正糾正。關鍵是,還公婆各有理。 簡單舉個例子。你聽了A專家的話,小孩摔倒了也假作若無其事,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據說這樣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結果過兩天B專家反駁說,不對,應該即時扶起安慰,父母的愛是最好的撫慰,有利於孩子性格養成。你手足無措,更沒想到一個簡單的扶與不扶,背後竟藏著如此深刻的意義。 我的一個女友,自從在微博上關注了一堆育兒專家、心理專家、成功媽媽之後,日子就沒好過過。她每天孜孜不倦地學習各類人馬發表的經驗論,並勤勤懇懇地付諸實踐。問題是各家孩子各家樣,紙上的理論搬到現實里,實現難度太大。出門也成了一種折磨。上餐廳吃飯,時時盯著孩子的餐桌禮儀;逛商場,警惕孩子的大呼小叫;訪友,關注孩子的禮貌應對。這些,稍有不慎,不都是微博上一致批判的沒家教典型嗎。 我們一致勸女友『果斷取關』,再這麼下去,育兒還是小事,她自個兒的心理問題倒成大事了。用博得群眾一致好評的明星爸爸林志穎的話來開導她:『小孩子的成長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因爲百家米養百樣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都在努力地互相學習,做一個好爸爸。』 你看,別動輒說『中國男人參與家庭的程度很低』,其實現在的年輕爸媽早已各自是家庭生活的半邊天了。他們或許有很多缺點,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對兒童心理琢磨得不夠,感情表達方式比較含蓄等,但有對孩子的愛,有學習的欲望,有自省的覺悟,這些就足夠了。 這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父母,也沒有完美小孩。寬容孩子的小毛病,也允許父母犯點錯,大家都在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