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傅佩榮講道家:口若懸河 有時比不上沉默有力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5 01:17|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914| 評論: 0

摘要:  本期主講:傅佩榮,當代華人世界一流國學研究專家,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哲學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    人的一切應該維持在一種平常、平淡、平凡的狀態 ...
 本期主講:傅佩榮,當代華人世界一流國學研究專家,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哲學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 
  人的一切應該維持在一種平常、平淡、平凡的狀態,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超越常規的行爲,才能夠真正持久。
  提起『自然』,很多人會想到『自然界』。但『自然』一詞在【老子】一書出現五次,沒有一次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老子用四個字來形容:天地萬物。換句話說,天地萬物就是大自然。而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自己如此的狀態,自己本來的樣子。老子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少說話,才合乎自己如此的狀態。所以狂風不會持續吹一個早上,暴雨不會持續下一整天。是誰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是天地。連天地的特殊運作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希言』,是指少說話。很多話保留不說,不但對別人沒有損失,說不定還可以減少困擾,說出來反而製造誤會。西方有一句民諺:『話說得愈多,誤會愈深。 』不說話反而沒有誤會。最好的辯論是沉默,一句話不說,反而口才過人。口若懸河,話如流水,有時卻比不上沉默的力量。有個小故事:某個老太太一天到晚都不說話,別人問她爲什麼,老太太回答說:『我小時候就知道一件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說的話有個限度,把話全部說完就死了。 』『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狀態。後面講『而況於人乎? 』何況人呢?代表說話是人特殊的一種能力,少說話,才合乎自己如此的狀態。爲什麼呢?因爲『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狂風不會一直吹,暴雨不會一直下,說明什麼?狂風暴雨是天地造成的現象,天地是比人更高的層次,天地造成的現象都不能持久,何況是人呢?老子認爲,任何現象在自然界裡出現,一定是平常的、穩定的最持久,狂風暴雨是特殊現象,特殊現象都不能持久;因此人的一切也應該維持在一種平常、平淡、平凡的狀態,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超越常規的行爲,才能夠真正持久。
  那麼,『道』與『自然』又是什麼關係呢?『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這段話非常深刻。老子首先提出四種『大』,大代表人無法想像,無法用理智或感覺去把握;道是大的,沒有問題;天、地很大,也沒問題;但人的大在什麼地方呢?頂多身長七尺,稍微胖一點而已,有什麼大呢?這裡的『人大』,來自於人有一種內在的潛能,可以提升到領悟『道』的程度,這種智慧的力量是大的。因此,存在界有四種大,人在其中是一樣,老子對人的肯定由此可見。
  接下來四句話比較難懂。首先,人法地。人活在地上,地上生長五穀蔬菜、水果等物產,人要按照『地』所提供的生存條件活下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住在山上,就從山裡取得各種生活資源;住在海邊,就從海里獲得生存資源,這就叫『人法地』。接著,地法天。地指地理,天是指天時,也就是春夏秋冬。地上萬物的生發和成長,要靠春夏秋冬來配合,靠季節及風、雨、雷、電的相互配合,風調雨順,才能夠自然生長。一個地方如果雨水多,草木就茂盛;雨水少,就變成沙漠。這叫做地理環境受到天時的影響。至於『天法道』,因爲天時也有規則,『道』的解釋之一就是規則。天所取法的是道,最根本的規則就是要保持平衡,保持常態,保持恆久。此三者,『人法地』可以保障人的生存,並學習合適的生活法則;『地法天』因爲地理要受到天時的影響;『天法道』等於是讓天有個最後的依靠。最後,『道法自然』,道所取法的『自然』是自己如此的狀態。也就是說,宇宙萬物連人在內,只要維持自己如此的狀態,沒有任何額外的意念和欲望,連『道』也要向你取法。當然,老子這麼說,並不是『道』真的要取法誰,因爲『自己如此的狀態』也來自於『道』無爲,什麼都沒做,但是無爲而無不爲,到最後所有該做的都做完了。任何事物若是保持『自己如此的狀態』,就是與『道』同行。
  道是爲了避免『虛無主義』
  人的生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你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機會,開發智慧的潛能,覺悟到什麼是『道』。『與道合一』之後,會覺得我們的生命就像是一滴水融進了大海,永遠不會幹涸。
  道家爲什麼出現?
  老子的時代比孔子稍微早一點,叫做春秋末期的天下大亂時期。那個時代出現了一種思想危機,叫做『虛無主義』。很多人認爲,活在這個亂世中,反正最後會死,我何必忍受這些痛苦呢,晚死不如早死。所以很多人自殺,很多人殺人,戰爭變成普遍的現象。這時候人會問,難道人活著只是爲了死嗎?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老子的思想表面上很冷靜,內心卻非常熱忱。他擔心人類陷入虛無主義的困境,他在體驗到這種智慧之後,不忍獨享,因此說出來希望告訴大家,不要怕,人的生命,宇宙萬物的存在,雖然充滿變化,有生老病死,但最後是有根源的,這個根源就是『道』。
  爲什麼?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道』做最後的基礎,這一切由何而來又往何而去?這一切變化是爲了什麼呢?變化不會持久,但曾經存在過。在某一個時空某一種條件下,我們也曾經存在過,既然存在過,就有存在的理由和目的。所以『道』的存在太重要了。西方哲學爲什麼喜歡談存在本身?因爲你不能忍受只有光是變化的世界。如果我們所見的人生只是變化到最後,結束了沒有了;如果萬物再過一百億年之後,整個都消失了沒有了;那我們真的要問,何苦過這一生呢?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事呢?做與不做又有什麼差別呢?做成了和沒做成,對這個世界又有什麼影響呢?如果最後是一個非常悲涼的結論,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所以『道』的存在,雖然沒有人可以證明,卻是非存在不可的。老子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做『道』,再勉強稱它爲『大』。『大』的不是你用感覺或理性所能掌握的。【莊子】開篇就寫了一個大鵬鳥的寓言,說『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莊子爲什麼這樣寫?就是要讓這隻鳥『大』到你不能想像。因爲人能夠思考想像的東西都是有限的,『道』卻是超越言說之外,超越你的思考想像之外的不可思議的東西。
  老子說『道』廣大無邊,周流不息,伸展遙遠,最後再返回根源,還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道』,也就是宇宙萬物變化的根源。宇宙萬物會消失,道永遠存在。人的生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你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機會,開發智慧的潛能,覺悟到什麼是『道』。也就是說覺悟到我的生命不是白白來這一遭的,是有一個根源和基礎的,應該設法跟『道』去結合的。『與道合一』之後,會覺得我們的生命就像是一滴水融進了大海,永遠不會幹涸。
來源:北國網-遼瀋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