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漢字聽寫大賽』近來引人關注。按央視的說法,它的名稱應該是『漢字聽寫大會』,但『民間』往往稱之為『漢字聽寫大賽』。從『表意』的層面看,這是央視這檔節目在漢字使用上的一個失誤,因為從實際情形看,它確實是『大賽』而不是『大會』。其間其後,引起了諸多『熱議』,然其議雖熱,所議卻極寡淡,諸如『漢字危機』云云,想當然耳,其實不着邊際。
依我看,這就是一檔弄得很成功的電視節目,因為按我們的電視台的標準,收視率高就是成功。如果硬要往文化上拉,唯一能拉得上的,就是它反映了中國的考試文化已經如何地深入骨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比賽要決出名次,正如考試要拉開分數,唯一的辦法,就是靠偏題、難題、怪題。所以賽到最後,拼的已經不是漢字的聽寫能力,而是死記硬背的能力。看着那些小選手,居然能把生活中早已極少甚至不被使用的詞語寫對,這一點已經一覽無遺了。偏、難、怪到最後,是冠亞軍決賽中出現了誤判,把裁判也給『繞』在裡面了。更有意味的是,當這個誤判被指出以後,裁判組矢口否認,還講出了一通明顯是強詞奪理的『道理』。也不必『磚家』,稍有點漢字常識的人都知道,漢字非常講究偏旁部首的『從』,從土、從木絕對是兩大類,不可混用的,即如『礦』字從『石』不從『金』,得煉過以後才能是金屬。 按我的理解,文字,包括漢字,就是表意的工具,那麼漢字的書寫,就是對這個工具的操作。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操作首先是要寫對,然後是要寫好。而如果說真有什麼漢字的『書寫危機』,倒是寫好的問題更『危』一些,因為寫對可以通過問一問或查一查――當然也可以通過短時間的死記硬背――來解決,而寫好卻需要經過持續的努力。看『大賽』中的小選手寫字,除了少數例外,整體上說,往往能把很偏、難、怪的字寫對,卻不能把很常見的字寫好,比如我就看到有一個選手把『江』字寫得很難看。他們的字往往能寫得很工整,但也寫得很僵硬,根本體現不出漢字的美感來。寫對只是個『應用』,寫出漢字的美感來才是『文化』。早幾年聽說,台灣人相親時,往往會要求對方寫幾個字看看,當然不是看寫得對不對,而是看寫得好不好。雖然不能絕對化,但這個測試通常是有效的。觀察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有沒有教養,以至他的性格,看他的字寫得怎麼樣,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電腦當然會對漢字的書寫形成一定的衝擊,但電腦不是『一個筐』,不能什麼都往裡裝。『提筆忘字』是句成語,並不是電腦普及以後才有的,它指稱的原是人類記憶功能中常見的瞬間障礙現象,最多是有了電腦以後,寫字少了,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真正的問題是,寫字為什麼會少到了這種程度,以至嚴重影響到書寫能力?雖然現在大部分正式的文字寫作都是在電腦上完成的,但在正常情況下,還是應該有相當數量的私人的、非正式的寫作,是需要手寫的。情況的不正常之處恰恰在於,正因為我們受的是一種缺少文化、缺少教養的教育,過的也是一種缺少文化、缺少教養的生活,所以這種需要才大大減少以至於根本沒有了。當通過鼠標點擊『複製』和『粘貼』就可以完成很多暢銷書和『重要講話』的寫作時,有朝一日我們敲鍵盤的能力也會出現『危機』的。 語言和文字乃『天下之事』,非『治國者』所能干預。它的產生、發展、演變、盛衰,有它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即如簡體繁體之爭,你當然可以發表任何意見,但如果你想讓別人對你的意見當回事兒,就要着眼於對那個客觀規律的認識來討論,而不是從你個人的觀感出發,說哪個好便是好,說哪個不好便是不好。1500多年前建於北齊時期的響堂山石窟的碑刻中,就有『萬』字和『無』字,並不是『f』和『o』。還有拿『無心之愛』來嘲笑簡體字的,您勞駕看看古人的碑帖,也不必大草狂草,便是行草,甚至偏草的行書,有幾個『愛』字把當中那個『心』完完整整地寫了出來? (作者陳沖系著名作家)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