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六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館長馬未都談起了閱讀問題。
這位收藏界的『大拿』痛心於國人的不愛讀書。 『我前兩天坐高鐵,在車裡溜達了一下,想看看有多少人讀書。真不幸,我那車廂里就我自己拿一本雜誌,剩下的人拿的不是手機就是iPad。那大家是不是拿着iPad看書呢,我過去一看,基本上都在那兒「切西瓜」。』 馬未都認為,雖然他看的是一個局部,但是足以說明我們的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不愛讀書呢?這位著名的文化學者語出驚人:關鍵是『習慣』,而且是被『家長和老師逼的沒有了這個習慣』。 『你看外國人帶着孩子去買書,4~6歲的孩子,一進書店自己挑,喜歡哪本買哪本。』而中國家長一定不是這樣,『中國家長把孩子領到書店,這孩子捧了一摞書給家長先審查,家長就說這本太淺,那本沒意思,都扔了。』 馬未都強調,在孩子的讀書問題上,興趣是第一位的,應該他喜歡哪個,你就讓他看哪個,一旦他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你想剝奪他這個習慣都很難,慢慢他就知道哪本書有用了,他就去主動讀。 他很憂慮,如果我們養不成讀書的習慣,而變成現在網絡的快速瀏覽,快餐文化,『真的沒什麼希望了』。 那應該怎麼辦?這位著名的文化學者認為,在當今全社會價值取向混亂的狀態下,一個家庭,一個個人,抵禦這樣的社會影響能力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今天就要強調教育,包括最傳統的儒學教育。 儒學教育中有很多精華,同時也有很多糟粕,馬未都認為,我們需要去區分。而在他看來,古人把讀書分成三個階段的理論,是值得我們吸取的。 第一個階段,5歲到15歲,講究的就是誦讀,就是你把它背下來,不需要理解,『我們今天的大人為什麼老期望讓孩子理解呢?就是希望他早熟,如果你把四書五經全文背誦一遍的話,當你成人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經典對你的好處。』 第二個階段是15到25歲,相當於今天的中學到研究生畢業,這個階段講究的是學貫,要求學會貫通,橫向聯繫。『你學數理化的時候,知道哲學對於數理化的指導作用,你學習哲學的時候,知道文學的表達,知道美學的表達,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階段就是25到35歲,這10年講究的是涉獵。『一定要看不是你專業的東西,專業的東西都沒有用了,這時候一定是看非專業乃至超出你專業的東西。』(本報記者 李潔言)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