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應上海辭書出版社之約,爲書籍【華夏五千年】配圖,共創作連環畫578幅。17年過去了,這群朋友里,有的已經駕鶴西去,有的至今疾病纏身,而當初那500餘幅記錄著他們生機勃勃的生命軌跡的畫作原稿,卻不知躺在哪一個角落,或許落滿塵埃。他們試圖討還,卻始終無果。『但願明天就能看到清晰的原稿。』90歲的王亦秋始終沒有放棄。
『根據我國【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出版社應儘快將畫作原告歸還作者。』目前,四名老畫家爲了討還自己的畫作,已經正式走上了法律途徑。 日前,辭書出版社社長何元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王亦秋等人的畫作是在十餘年前完成的,當時出版社也及時結清了稿費,此後他們一直沒有提出討還畫作原稿的要求,按照出版業的相關規定,他們已經沒有追訴權。今年夏天,在畫家們提出要求後,出版社方面翻查了600多個箱子,而亦有老同志提出,畫作此前其實已經歸還。『既然現在出現了物件糾紛,我們會配合走法律途徑。』何元龍說。 1 應邀創作578幅插圖 王亦秋這三個字,在中國連環畫界內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已經九十高齡的王老,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卻在連環畫上開創了一片天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連環畫的鼎盛時期,很多年輕人常常省下早餐錢,就爲了買一本連環畫。也就是在那個年代,王亦秋的名字在業內傳播開來。他構圖嚴謹,治學認真,方寸之地,亦能栩栩如生。他創作的【楊門女將】、【小刀會】、【蘭亭傳奇】等,深受大眾喜愛,也爲他帶來大量榮譽。 王亦秋始終是各大出版社的心頭愛,每當出版物有配圖的需要,出版社負責人總會第一個想到王亦秋。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辭書出版社找到王亦秋。『我們要出版一套【華夏五千年】的書籍,共六冊,記錄從遠古到近代的歷史,需要近600幅插圖。』出版社希望王亦秋能夠牽頭執筆。與辭書的交情已經幾十年了,還在60年代,王亦秋就爲【辭海】創作過大量插圖。『那個時候,出版社特地在浦江飯店爲我們包下房間,潛心作畫。後來【辭海】多次再版,文字多少有變動,但插圖沿用至今。』王亦秋說,因爲有著多年的良好合作,這一次,王亦秋也是很爽快地答應下來。 彼時,王亦秋已是古稀之年,心有餘而力不足。他邀請了3名圈內人作爲搭檔,分別是科技出版社美術編輯羅履明、書畫出版社創作幹部呂清華和著名連環畫家盛鶴年。 『由王老師負責打底,我負責精稿和人物造型,呂清華及盛鶴年先生則負責勾衣紋。』羅履明說。連環畫創作只許用毛筆,不許用鋼筆,很多線條畫過去,手都不許抖。很多時候,只能把毛筆捻到最細,一口氣摒牢,一點一點拖過去。『那些人物的頭髮,一根一根,全都要仔細的畫出來。』呂清華說。 當時,除了王亦秋之外的三個人都還在上班,幾乎整整一年時間,大家把業餘時間都投入到了這一組畫作中。終於,在1996年年底,他們完成了總數爲578幅的所有畫作。完稿後,每幅圖就像是一個人所畫,精緻絕倫。 1997年4月,【華夏五千年】首次印刷出版。王亦秋等四人也獲得了相應的稿酬。 2 多次討要畫作原稿未果 書籍出版後不久,王亦秋找到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希望能夠拿回畫作原稿。『等一等好嗎?我們正在考慮再版。』對方如是說。王亦秋一聽,也就默默同意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等,就等了十幾年。 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王亦秋步入鮐背,盛鶴年駕鶴西去,呂清華疾病纏身,就連最年輕的羅履明也生了一場大病,尚在恢復之中。大家愈發覺得,討回自己多年前的辛苦之作,已是十分迫切。 今年4月,他們給出版社負責人寫了一封信,表達了索要原稿的願望。信寄出去後對方表示:『我們商量一下,會給你們一個答覆。』可這一等又是一個月。 後來對方解釋說:『所有資料都已經搬到郊區去了,有大約30個箱子,整理起來非常複雜,能不能再給點時間。』此時,天已經開始熱了,考慮到大熱天讓對方辛苦於心不忍,羅履明於是同意再等一等。 再一次通電話已是兩個月後,秋風乍起,羅履明得到的答覆是:『對不起,沒有找到。』 他們都驚愕了。當即決定前往面談,同行的還有盛鶴年遺孀徐梅英女士。出版社的負責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但言語中卻流露出懷疑:『這麼多年了,稿子是不是已經還給你們了?』而另一種令他們更爲難以接受的論調是,王亦秋曾經提出過稿子不要了,放棄這個權利。『不可能!』90歲的王老當場反駁。 在與出版社負責人溝通無果的情況下,當晚,四人拜訪了十幾年前向他們約稿的老編輯談老師。談老師幾年前從出版社退休,但在圈內還是小有名氣。『沒有還給你們。』談老師馬上就承認了這點,『明天我打電話,叫他們找出來還給你們。』 拿著與談老師對話的錄音再找到出版社負責人,對方表示,確實很難找,但還會繼續努力。『至今沒有消息。』羅履明很無奈,他們委託律師向出版社發出律師函,希望對方在11月30日之前給予答覆,但是,依舊沒有回應。 『我們要找回來這些原稿,不僅僅因爲其巨大的藝術價值,更因爲其承載了我們當初那生機勃勃的生命軌跡。』 3 索稿難在業內普遍存在 事實上,原稿交給出版社後索要困難的情況在業內頻繁出現。 羅履明曾經出過一套80幅的連環畫,講聊齋故事。畫冊出版後,他多次向出版社討要原稿,但對方始終以『工作繁忙』予以推諉。更有幾次,原本約好了時間取稿,卻在他即將到達之時,告知負責人外出開會,再以改期。這樣的拉鋸戰持續了將近一年。 而徐梅英講述的故事就更爲離奇。她先生盛鶴年與公公盛煥文曾共同創作過一套【洛神】小精,一時洛陽紙貴。位於東北的出版社也一直沒有還他們原稿。不久前,徐梅英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陝西一家私營出版社的負責人,現在要原稿印刷再版【洛神】,希望徐梅英能夠簽字授權。徐梅英一聽就納悶了:『我們自己都沒有原稿,你何來?』對方稱是從一名退休美編手中購得。『我將保留追究他們法律責任的權利。』徐梅英說。 而對於王亦秋來說,這樣的故事就更多了,以至於他自嘲地說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一半時間在創作,一半時間在索稿。』 近年來,上海法院也多次審理出版社與作者之間,關於原稿遺失的損害賠償糾紛案。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出版社不願意歸還原稿,有很多種原因。有的或許已經遺失了,有的或許被盜了,更多的或許跟原稿背後所蘊藏的巨大商業價值有關。『在這個無紙化時代,單單是原稿這種載體形式,或許就會比它的實際內容,更有價值,更遑論其他。』業內人士說。 律師說法 『出版社的行爲已經嚴重危害了王亦秋等人的合法權益,應該追究其法律責任。』上海君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萍律師分析道。根據我國【物權】相關規定,畫家畫作一旦完成,在取得著作權的同時,對該畫作載體自然取得物權,該物權是基於勞動和生產的原始取得,是絕對權。出版者將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丟失、毀損致使出版合同不能履行的,著作權人可追究出版者的民事責任。 『578幅作品是王亦秋等人的作品,他們依法對其享有所有權。出版社沒有任何理由概不退還。』李萍說,如果出版社不能退還畫作原稿,王亦秋等人可以依法提出賠償,賠償標準可參照市場拍賣價格。目前,王亦秋的一幅畫作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約爲1200元左右,而這套作品是四名畫家唯一的合作,價格或許會更高。 『索畫不僅於法有據,這也是畫家群體法律意識覺醒的表現,並有利於依法規範出版行爲。』李萍說。 來源:新聞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