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2012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顯示,2012年全國出版圖書414005種(初版241986種,重版、重印172019種),總印數79.25億冊。而在2011年,中國出版物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一。
年出版超過40萬種、70億冊,『書山學海』的名詞,早已經名副其實。然而,令人困擾的是,在無邊的圖書海洋中,形形色色的圖書榜單中,越來越多的讀者在感嘆好書難找、爛書成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好書沉沒在書籍的海洋之中,又如何才能從浩瀚的書海當中大海撈針一般找到一本自己心儀的書籍呢?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說:『現在的讀者可能是最無奈的,海量的圖書出版,卻又沒有渠道去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這是最難堪的。』 畸形市場下的商業之路 這可能和圖書業本身的市場化有關,有的圖書從業者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惜使用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商業手段,比如說花錢買榜,有報導曾經詳細披露其中的操作過程,出版社自己花錢從書店、網絡書店把自己的書買回來,造成一種銷售量上的假象,讓讀者覺得這本書銷量很好,跟風去買。 北京晨報:那這些亂象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白燁:現在的圖書市場上有個規則,即經濟效益勝於社會效益。這個規則過去是潛規則,現在已經由潛到明,變成了明規則。規則之下,所有的書都被放在利潤的角度去衡量,而一味地追逐利益,自然會出現許多問題。 北京晨報:爲什麼會發生由潛到明的變化? 白燁:這可能和圖書業本身的市場化有關,有的圖書從業者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惜使用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商業手段,比如說花錢買榜,有報導曾經詳細披露其中的操作過程,出版社自己花錢從書店、網絡書店把自己的書買回來,造成一種銷售量上的假象,讓讀者覺得這本書銷量很好,跟風去買。如果說這些報導是真的,也真的有人這麼幹,那麼這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商業營銷的方式了。此外,一些媒體的推書其實也有很多問題,不僅僅是單純的推薦和評價,而是商業和媒體聯手炒作的結果,看起來是推書,其實媒體在其中也是有利益訴求的。 北京晨報:您認爲是否過度商業化必然會導致這些畸形現象的出現呢? 白燁:商業化本身沒有問題,全世界的出版業基本上都是市場化、商業化的。但問題在於,我們沒有一種可以制約商業化,使它不至於因爲商業過渡而變得畸形的手段和體系。 制約商業化的方式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數時候是通過書評來和商業手段形成制約。比如說【紐約時報】,他們有專業的、獨立的書評作家,通過長期的、連續性的書評形成影響力,獲得讀者的信任……這樣一個獨立的、完善的書評機制,它對商業化手段所起到的制約作用,是包括行政手段在內的許多其他手段所不能達到的。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什麼方式可以制約過度商業化呢? 白燁: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數時候是通過書評來和商業手段形成制約。比如說【紐約時報】,他們有專業的、獨立的書評作家,通過長期的、連續性的書評形成影響力,獲得讀者的信任。一般來說,他們所作出的評價,可能更加接近真實的情況,或者說代表真實的意見,而不是受經濟利益所影響的意見。這樣一個獨立的、完善的書評機制,它對商業化手段所起到的制約作用,是包括行政手段在內的許多其他手段所不能達到的。 北京晨報:您覺得我們現在的書評情況如何? 白燁:我們目前仍舊缺少這樣的制衡機制。對我們來說,不用說全部的媒體都有這樣的狀態,即便只是有幾家媒體長期堅持獨立的書評,其實就能夠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書評,宣傳性質的更多,批評性的很少,而能夠長期、連續地堅持批評性的書評的媒體就更少了,我們一直都沒有建立起來一個完備的書評體系。實際上,書評不僅僅是給人們提供閱讀的信息,梳理和檢索不同類型的書籍,也在引導著寫作和出版,同時也是正面價值的支持者。通過書評,完全可以達到影響出版的目的,同時也完全可以達到防止商業化過渡的效果。一份花錢買來的榜單,如果不能在一個獨立而完備的書評體系中,獲得批評家的肯定,它就不會有影響力,甚至會被揭穿,因而產生負面的影響力。 賣得好不一定是好書 但實際上,銷售量本身並不一定代表書籍的質量。銷售量大,可能是因爲標題吸引人,可能是因爲作者是名人明星,也可能是因爲題材熱門等情況……這些年來,每年都有很多暢銷一時的書籍,但潮流一過,人們還能記得幾本呢! 北京晨報:書榜亂象會對圖書市場和閱讀帶來怎樣的影響? 白燁:比如說類似作家富豪榜之類的東西就會流行,甚至成爲人們閱讀的一個指向。但實際上,銷售量本身並不一定代表書籍的質量。銷售量大,可能是因爲標題吸引人,可能是因爲作者是名人明星,也可能是因爲題材熱門等情況。其實我們早就發現,作爲一些暢銷書的作者本身,並不是寫作能力非常好的作家,書籍中文學、美學的含量也很稀薄,這樣的書賣得好是有各種原因的,而它的內涵和價值都是值得懷疑的。這些年來,每年都有很多暢銷一時的書籍,但潮流一過,人們還能記得幾本呢! 北京晨報:是否可以說,不能完全以商業的標準去衡量書籍? 白燁:是的。在圖書領域,不能完全流行商業的標準或消費的標準。文化事業本身還有文化傳承、文化積澱、社會效應等內涵,缺少這些內涵,文學和文化就變得和一般的商品一樣。人類永遠都需要一些精神的東西,非物質、非商業化的東西,而不能僅僅只有商業、只有商品。 圖書不僅僅是產業 我們對於文化的認識,過去忽略了文化的產業性,只把它當做一個事業。而現在,又對它的產業性有了過度的想像和開發,忽略了它的事業型,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北京晨報:導致圖書業過度商業化的原因是什麼? 白燁:這其中可能有宏觀思路缺乏的原因,也有具體手段缺乏的原因。我們對於文化的認識,過去忽略了文化的產業性,只把它當做一個事業。而現在,又對它的產業性有了過度的想像和開發,忽略了它的事業型,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北京晨報:思路和手段,如何彌補呢? 白燁:具體的手段上,比如說建立獨立完備的書評體系,培養書評隊伍。現在我們的書評分散而隨意,無權威、無影響、無規模,很難提供專業、獨立和真實的評價,當然就更不用說對過度的商業化進行有效的制約了。總體的思路上來說,應該對那些好的、有文化、文學、審美價值的作者和作品,加以宣傳和肯定,現在的彰顯、嘉獎力度都遠遠不夠,或者說很少。這讓作者都覺得最有用的還是經濟效益、還是版稅收入,其結果就是作者、作品基本上都被放在市場中去打拼、去衡量,當然也就會使得一些作者只考慮市場因素,而不去考慮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所以應該增加一些經濟和市場之外的榮譽、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本身也多元起來,走市場路線的固然可以用市場標準去衡量,但另外一些有志於精神、文化、社會價值探索的作者,他們也應該有所得,獲得相應的肯定,比如說通過嘉獎、資助等方式使他們可以堅持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這樣的話,我想好書肯定會越來越多,讀者的選擇也就不僅僅只限於市場了。 現代的讀者最難 現在的出版業很發達,一年的出版量已經超過了40萬種、70多億冊。這麼大的量,要從中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光憑藉一己之力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藉助其他的方式去選擇。但實際上,因爲書評體系的不完備,各種排行榜的可信度又不高,這就導致圖書市場中魚龍難辨、泥沙混雜,好書還是壞書也只有看過以後才知道,但是一個人一年能夠買多少書,又能夠讀多少書呢? 北京晨報:一直以來,許多讀者也都有找書難的問題,如何幫助讀者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呢? 白燁:其實做一個當代的讀者很難。爲什麼呢?現在的出版業很發達,一年的出版量已經超過了40萬種、70多億冊。這麼大的量,要從中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光憑藉一己之力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藉助其他的方式去選擇。但實際上,因爲書評體系的不完備,各種排行榜的可信度又不高,這就導致圖書市場中魚龍難辨、泥沙混雜,好書還是壞書也只有看過以後才知道,但是一個人一年能夠買多少書,又能夠讀多少書呢?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去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選書就變成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可能有的人乾脆就不買書了,也可能有人要花很多冤枉錢,買了才知道不好。 北京晨報:那目前來說,有沒有其他一些辦法幫助讀者選擇呢? 白燁:如果說幫助的話,可能也確實有一些辦法。比如說讀一些好的批評家的點評,不論是文學、文化、文史,各個領域中總還有一些好的批評家,多關注他們對書籍的看法和評點,可能會給讀者一些幫助。再如研討會也是一個渠道,現在每年都要辦很多的新書研討會,研討會上也會對新書說長道短,各個不同的批評者的點評、評論也都可以關注一下,或許也能有所補益。實際上,目前的情況下,也就只能通過這些方法去了解書籍。更加普及和完備的篩選、批評體系建立,還要有待於更多人的呼籲和努力,也要有待於整個社會思路的轉變,真正對文化、文學重視起來才有可能。 來源:北京晨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