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出乎意料地走紅。節目中,明星爸爸們面對孩子哭鬧不停時的不知所措,面對一堆食材時的一籌莫展,面對孩子遭遇挫折、情緒失落時的無所適從,讓人捧腹之餘又不乏深思:本是孩子成長中重要角色的爸爸們,關鍵時刻緣何掉了鏈子?或許不少電視機前的爸爸們對此也有說不出的尷尬,以至後背發汗。
『爸爸去哪兒? 』這句讓我們耳朵生繭的提問,回答起來遠不是那般輕鬆。早在2009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就顯示,六成以上網友認爲中國未成年人父教缺失;在『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的調查中,46.9%的人選擇了『母親』,僅有13.0%的人選擇『父親』。於是,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景象:帶孩子玩耍的是媽媽,給孩子講故事的是媽媽,參加家長會的是媽媽,就連最近創造收視奇蹟的電視劇 【咱們結婚吧】,劇中對子女婚姻大事操心最多的還是媽媽。就此而言,『爸爸去哪兒』無疑觸動了社會的心弦,折射了父教缺失的現實。 有人說『父教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都缺鈣』,可我們似乎對此關注不夠。父教的重要性,古人早有精闢論述。 【荀子】中,魯哀公說自己『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因而『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說得直白些,就是溫室里的花朵,很容易成爲『豆芽菜』『劉阿斗』。在充滿女性氣息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確實很有愛心、很敏感;可走出爸爸關切的視野,離開爸爸的引領,往往很難培育孩子的勇氣、膽識、魄力。實際上,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我們看到,爸爸往往注重生存技能培養和挫折、勵志教育,漸漸地讓孩子懂得在身處逆境中鼓足勇氣,在遭遇挫折時不輕易退縮,在面對失敗時不喪失鬥志,變得獨立、堅韌和勇於擔責。這,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更有人說『做父親也應該是事業的一部分』,可我們似乎見慣了這 『一部分』的傾頹。的確,很多爸爸工作忙、事情多,爲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他們或背井離鄉、或馳騁商海,或忙於賺錢養家、或忙於應酬交際,想與孩子多親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可除了不得已之外,值得追問的是,爸爸們是否抱著『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把拉扯孩子的事情都塞給媽媽?工作忙了,是不是因而忽視了關愛孩子,不再在他們身上花時間了?生活節奏快了,是不是對孩子失去耐心,對他們的提問不耐煩?應酬多了,是不是抽不出時間與孩子一塊吃晚飯,或者給他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回首自己四十多年照顧智障兒子的經歷時,不無感慨:『回頭看,我反倒不覺得悲苦。對兒子的照顧增添了我無窮的精力,從而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這,或許能讓我們有所反思。 『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大江健三郎曾這樣問。『爸爸去哪兒』的走紅,實際上也是向所有爸爸乃至社會發出追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追問不是拷問、更不是指責,而是希望能給人們一個提醒: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不能忘了家裡的孩子在熱切地期盼著、呼喚著。這,往小里說是家庭責任,往大里說是社會責任。(張永生) 來源:安徽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