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介绍珠算: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然而,即使获如此盛誉的珠算,也不得不走在“‘60后’要为它考级,‘70后’还有人会使用,‘80后’曾背着它上学,‘90后’接触渐渐少了,‘00后’只知道它的名字。”的“没落轨迹”上。 非遗的传承一直都是尴尬的话题。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这些技艺已然失去了生存的现实土壤,失去了实用性,其生命力也变得非常脆弱,自然会日益式微。在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30项技艺中,大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无奈之境。 珠算也不例外,20年前还是会计职业的必备技能,10年前还在学生教材里有一席之地。此后,电子计算取代了珠算,实际上是技能工具化的趋势,也是必然。 此次申遗成功,有专家称,不排除珠算重回课堂的可能,可以要求小学生必修这门课而不必组织考试,以减轻负担;也可考虑将以算盘为基础的珠心算从社会培训机构进入校园,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和空间想象力等。 然而,进课堂并不是唯一出路。就拿已经进课堂的书法来说,到如今也很难做到普及。要真正将这些遗产传承下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据悉,目前有珠算推广的对象主要为四类群体:幼儿,智力缺陷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因为科学研究表明,珠算可以开发智力,提高逻辑思维,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也许,非遗的传承和推广,就是需要找到更多这样的、适合它们生长的新的土壤。(晓 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