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張秀芳編創線腔劇目 獲全國非物質稀有劇種特別獎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12-18 20:36|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813| 評論: 0|來自: 山西日報

摘要: 張秀芳,1957年生,山西臨猗人,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山西戲劇『杏花獎』和『全國戲劇文化獎・表演大獎』獲得者,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協會會員,運城市人大代表、芮城縣青年蒲劇團團長。1974年在萬榮縣劇團參 ...
張秀芳,1957年生,山西臨猗人,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山西戲劇『杏花獎』和『全國戲劇文化獎・表演大獎』獲得者,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協會會員,運城市人大代表、芮城縣青年蒲劇團團長。1974年在萬榮縣劇團參加工作,1984年任霍州市蒲劇團業務團長,1994年調運城地區蒲劇團,2003年任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團業務團長,2008年至今任現職。2009年榮立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一等功,2010年獲 『山西省勞動模範』稱號,2012年獲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表演大獎。 
  雖處隆冬,晉南大地仍處處顯露生機。
  12月5日,在芮城縣青年蒲劇團的練功房裏,演員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赴京演出緊張排練。團長張秀芳介紹說:『本月下旬,我們要在北京長安劇院演出兩台新編現代戲,一部是【生命】,一部是【『憨』局長還債】。』
  2008年,正處在藝術巔峯期,張秀芳懷揣夢想,毅然離開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團,到芮城縣一個瀕臨散班的院團創業。她的夢想是,弘揚其張派青衣,使古老的蒲劇藝術煥發青春,從這裏飛向黃河金三角乃至更遠的地方。
  張秀芳上任後,芮城縣蒲劇團轉企改制,更名為芮城縣青年蒲劇團,不僅變得人才濟濟,精品迭出,市場廣闊,而且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第五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中國戲劇文學會會長曾獻平先生高興地稱讚說:『南有紹興,北有芮城。』
  機制活了劇團活了好戲多了
  初到芮城,張秀芳面對的是一個支離破碎、名存實亡的攤子。她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不是重敲鑼鼓另開戲,解決劇團的生存問題,而是順應戲曲院團轉企改制的大勢,從根本上對劇團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
  她說:『劇團改革的目的,說到底就是多演戲、演好戲、演觀眾愛聽愛看的好戲,這樣劇團才能有牢靠的觀眾基礎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為此,她把競爭招聘、動態考核作為改革的突破口,把優勝劣汰運用到演員隊伍管理中來,將演員業績同收益待遇緊密掛鈎,實行績效工資。機制活了,劇團就活了。
  『舞台上,沒有作品不行。』她把劇目創作始終放在突出位置全力去抓。6年來,包括新編3部現代戲【生命】【『憨』局長還債】【會說話的蘋果】在內,他們共排演本戲18部,獲得全國8大類16個獎項。其中,【生命】2010年被評為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2012年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優秀劇目。此外,還排演折子戲、獨幕劇30多出,戲曲晚會20多場。如今,劇團已初步形成了『新創劇目打天下、移植劇目闖市場、傳統劇目練隊伍』的良好局面。
  線腔是一種稀有地方劇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屬芮城縣獨有,傳承保護的重任自然落在了青年蒲劇團身上。在張秀芳的帶領和悉心指導下,劇團新編創了【七斤三兩】【沒病找病】等10餘個線腔劇目,其中線腔小戲【七斤三兩】作為山西唯一入選劇目,參加了全國非物質稀有劇種展演並獲得特別獎。
  以老帶新以演代培以會代訓
  2008年,劇團轉企新組伊始,張秀芳就把藝術人才培養當作重要目標,有計劃地解決後繼乏人問題。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張秀芳不這樣認為,她既當團長,又當師傅,手把手向年輕人傳授自己的舞台經驗,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所學交給年輕人。她說:『我們首推「以老帶新」,劇團領導和資深演職人員一帶一培養年輕演職人員;「以演代培」,把實際排練演出當作培養人才的過程;「以會代訓」,利用總結會、講評會、研討會和劇組劇情、角色專題分析會,進行有針對性地專業培訓。』春華秋實,一批中青年演員迅速成長起來,很多人成了團裏的台柱子,劇團逐步形成了以青年演員為主、行當齊全、角色整齊的演出陣容。在蒲劇界,30年來少有武戲上演,因為武戲對演員的表演功力、武功功底、記憶力和體力都是嚴峻的考驗,但芮城青年蒲劇團的演員們做到了,先後排演了【金沙灘】【百歲掛帥】、神話劇【青蛇傳】等一批文武兼備的劇目。
  演出『八個一樣』演員『四個不准』
  『芮城縣青年蒲劇團常年紮根農村,服務農民,建團兩年就演遍了全縣169個行政村。』芮城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蘇民武自豪地說。
  『百姓是演員的衣食父母』『一切為了觀眾』,這是張秀芳掛在嘴邊的話。去年臘月,青年蒲劇團在芮城縣歷山村下鄉演出,突然停電。『不能讓老百姓坐着干着急,咱得替觀眾想。』救場如救火,關鍵時刻,張秀芳果斷決定:為觀眾清唱。寒風中,她親自拿着手電筒照亮舞台。待故障排除後,張秀芳的雙手早已凍得通紅。
  採訪中得知,張秀芳為了抓團風建設,專門規定了『八個一樣』:城市演出和鄉村演出、商業性演出和公益性演出、觀眾多和觀眾少、劇院演出和露天演出、演出收入多和收入少、晴天演出和雨天演出、本地演出和外地演出、比賽演出和常規演出都要一個樣。每次下基層演出,農民們都像迎接親人一樣。6年來,劇團共演出1901場,還為老年人、殘疾人登門演出87場,到鄰省外地巡演1277場。
  張秀芳始終把劇團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專門規定了『四個不准』,即不准向演出單位吃拿索要;不准接受單位和老百姓贈品;不准私自離團到不該去的場所;不准在駐地擾民。此外,張秀芳還把『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的思想植入整個團隊,並從自身做起。她發揚老一輩戲曲藝術家『一棵菜』精神,主動當配角,主動跑龍套。在她帶領下,團裏逐漸形成了一股在藝術上你追我趕、在劇目上精益求精、在舞台上團結協作的好風氣。
  在廣闊的舞台上積蓄藝術生命力
  張秀芳主攻青衣,兼及老旦。師承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蘭、楊翠花,經過長期舞台實踐的艱苦磨練,博採眾長,她終於在青衣表演藝術上自成一派,被觀眾親切地稱為『青衣幫首』。【百歲掛帥】中的佘太君,【鍘美案】中的秦香蓮,【武家坡】中的王寶釧,【清風亭】中的張氏,【龍鳳呈祥】中的孫尚香,【恨鎖上陽宮】中的子桑,【罵殿】中的賀後,【生命】中的楊愛蘭,等等,因為一個個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她多次獲得市、省和國家級表演大獎。當年與『梅花獎』失之交臂後,她平靜地說,儘管沒有拿到『梅花獎』,但廣闊的舞台同樣為我積蓄了藝術生命力。
  心不離觀眾,身不離舞台。在張秀芳的心裏,戲曲是她詮釋生命意義的唯一方式,舞台是她和觀眾心靈交流的最佳載體。她以團為家,先後拿出10多萬元積蓄為劇團購置設備和服裝,她舍小家顧大家,全身心撲到心愛的戲劇事業上。母親去世的時候,由於有演出任務,她沒能為母親守靈。說到這裏,張秀芳潸然淚下。
  『做戲劇人難,干戲劇事業更難。困境中,是縣委、縣政府的支持給了我們最大的鼓勵。』張秀芳如是說。為幫助劇團轉企新組,芮城縣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出台政策,打消了大家的顧慮。為解決群眾看戲難問題,劇團堅持常年開展送戲下鄉活動。為此,縣裏決定每演一場補助3000元,以資鼓勵和扶持,把黨和政府的溫暖既送到了群眾中去,也送到了演職人員的心坎上。
  因為有演員找她說戲,採訪幾次都被打斷。這個時候,她是最投入的。她用自己的實踐與執着告訴大家,戲如人生、角色如我。我們也一次次為她身上所呈現的品德與才藝、擔當與睿智所折服。展望未來,她最想做兩件事,一是把劇團裏的好苗子都培養成才,二是找個德藝雙馨的接班人,讓芮城青年蒲劇團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楊淵 李海濤)
來源:山西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