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賈樟柯在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獲得地平線單元最高獎的紀錄片【無用】在廣州舉行點映。該紀錄片以服裝品牌『例外』和『無用』的創始人馬可為藍本,探討了整個服裝工業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形態的衝擊。該片將從即日起,連續三個周末的下午,在飛揚影城樂峯店進行6場點映。
上周末的首次放映之後,記者專訪了該片導演賈樟柯。他表示,自己當初做這個紀錄片的動機,就是被馬可對於服裝的那種理念所打動,而他將紀錄片的一部分拉回自己的山西老家拍攝,也是因為感覺到工業化社會對於二、三線城市『根本不相關的一部分人』的衝擊。 【無用】並不是賈樟柯的第一部紀錄片,但卻算得上他成就最高的一部。關於【無用】的拍攝初衷,賈樟柯解釋說:『我對服裝沒啥感覺。我是個北方男人,本身就比較粗糙,對時尚和時裝的感覺比較遠。但很偶然的機會,馬可在籌備巴黎時裝周時我跟她聊了一次,聊完之後發現,衣食住行,這裏面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我們不了解。我們對於衣服上的情感傳遞現在已經很忽視了。在古代,衣服是媽媽做給兒子的,女兒給父親做的,妻子給丈夫做的,包含了很深的情感在裏面。所以才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樣的句子。但現在,衣服都是流水線作業,沒有感情傳承,所以大家也不珍惜,每一季度都要買新的東西,從這一點來說,很不環保。我覺得馬可這個理念很獨到,讓我覺得很震撼,於是開始思考,就有了這個紀錄片。』 賈樟柯選擇了在最近賀歲檔期間舉行點映。眾所周知,賀歲檔強片雲集。放一部紀錄片進來,看起來很難有票房空間。對於這個檔期的選擇,賈樟柯有他自己的道理。他覺得,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熟了,應該可以容納得下他的電影。『紀錄片這種形式,在歐美比較流行。【無用】在國外主流院線都發行過,但中國那時候市場沒形成。但現在經過幾年培育,去電影院看紀錄片的市場空間已經出現了。另外,2007年時,電影院線大多還是膠片放映,而我們是數碼拍攝,如果要轉膠片,費用不菲。現在數字放映已經成了主流。』(記者/鄭照魁) 來源:南方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