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珠算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很多網友回憶起自己背着算盤上學時的歡快,還有網友曬出自己家的老算盤及其背後的溫情故事。然而,我們發現,算盤已經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了,它成為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記憶。那麼珠算申遺成功後,究竟該如何保護和傳承?12月12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中國珠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保護工作座談會』舉行,專家重點探討了如何更好開展珠算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在科技高速發展、計算機應用普遍的時代,在人們打開手機就能進行計算的時代,我們還需要傳承和保護像珠算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嗎?』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首先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即便在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像珠算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是需要保護的,因為珠算不僅顯示了一種非常奧妙的中國人的數學計算方式,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智慧的、創造的形式。』 同時,王文章又提出另一個思考,那就是像珠算這樣顯示中華文明智慧的發明,我們今天怎麼延續?對此,他表示,珠算在今天不可能強制性地作為一種計算工具被使用,但是提倡性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也正因如此,珠算的保護工作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毫無疑問,珠算的計算功能已逐漸被計算機取代,但其開發智力、使手腦互動的功能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特別顧問、財政部原常務副部長遲海濱介紹,中國珠算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持續增長,目前所知就有43個國家在實踐珠心算教育,根本原因在於珠算仍有實用價值。『日本很重視珠算教育,全國共有3個珠算教育組織,在最大的全國珠算教育聯盟每年有100萬兒童參加學習。而實際上日本這樣一個人口負增長的國家,一年出生人口還不到100萬。』遲海濱說,日本之所以重視珠算教育是因為他們認為珠算有助於提高人的素質,珠算好的人將來工作後的能力也比較高。馬來西亞也從中國引進了珠心算教育,並且經過7年的籌備工作,自2005年起列入一、二年級必修課。『珠算雖然古老,但是它有現實的價值。』遲海濱建議,傳承保護珠算文化一定得務實,要抓住重點,追求實效才有可能效果好。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丁岩提出一個構想,即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傳承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應用軟件,把珠算連接到電腦上,使電腦上對手操作算盤的運算有一個記錄,並驗證正確與否,以此提高青少年對算盤使用的興趣。』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小璞建議,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手段,特別是一些新興媒體來擴大珠算的傳播。『把中國珠算做成既有科學含量又有文化內涵的專題片,內容可以做得非常豐富、精美,不僅談到它的歷史作用,而且普及其在當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廣泛地宣傳,讓大家都能了解和認識其價值所在。』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認為,應該對珠算文化的發展歷史給予細緻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從兩個角度梳理,一個是中國珠算文化的發展史,另一個是珠算在科技史上起的作用。』她同時表示擔憂,珠算教育可能會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比如,少林功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不光是少林寺周邊開了很多武校,北京也有很多這樣的學校,多數學校以贏利為目的、收費很高,但傳授的並不一定是真的少林功夫,教點武術就打出了少林功夫的牌子,這樣有損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譽。』她建議,中國珠算的傳承要防止走入歧途,不能打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招牌去牟利。 『在我的家鄉南通有個珠算博物館,去年我回去參觀時發現裡面很冷清,不知珠算申遺成功後能不能活躍起來。』非遺保護專家陳飛龍建議,這些民間機構可以發揮更多作用,比如舉辦興趣比賽等,以吸引更多珠算愛好者參加。記者 屈 菡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