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者劉夢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價值信仰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4-5-16 19:16| 發布者: 南丘| 查看: 970| 評論: 0|來自: 深圳商報

摘要: 5月14日下午,中國藝術研究院深圳創研基地鳳凰書院舉行了開講儀式,該項活動是第十屆文博會重要內容之一。首位主講嘉賓為著名國學大家劉夢溪先生。他的論題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劉夢溪先生是中國文 ...
5月14日下午,中國藝術研究院深圳創研基地鳳凰書院舉行了開講儀式,該項活動是第十屆文博會重要內容之一。首位主講嘉賓為著名國學大家劉夢溪先生。他的論題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劉夢溪先生是中國文化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對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有着深入研究,在學界享有盛譽。本文根據劉夢溪先生演講錄音整理、精編而成,標題為編者所加。 
  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 概念不同
  文化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幾乎天天出現在媒體上,但到底什麼是文化? 
  大家可能不了解,文化有很多定義,共有一百多個。上世紀50年代美國兩位人類學家克拉孔和克羅伯,他們寫過一本書叫【關於概念的探討】,在這本書裡面他們列出了西方關於文化的160個定義。
  我個人使用的定義為,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他們的價值信仰。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因為包括生活方式,包括他的價值信仰。還有兩個概念容易混淆,是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的定義。我們經常講傳統文化,可是還有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什麼是傳統文化?這個比較簡單,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對於中國傳統社會,過去我在念書的時候,它的定義概括跟現在的定義概括不一定完全相同。過去我們學的關於社會的各種生活,包括原始生活、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五種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多年以來,對社會一般不再使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詞。所以大多數人認為所謂傳統社會,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社會,從1911年到現在,我們叫做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過渡時期,中國的現代化,迄今並沒有完成。
  中國現代化進程
  兩次被打斷
  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是在近現代歷史上一共有三次。最早一次是晚清時期,覺醒的官吏和知識分子,他們致力於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當時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李鴻章,他從1860年到1890年經過30年的努力。現代化的進程離不開吸收和發展以西方為代表的先進技術,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的現代化。但是,非常遺憾,這次現代化的進程在1894年,被中日甲午戰爭所截斷。結果是中國海軍全軍覆沒,早期一次現代化的嘗試被打斷了,是被日本人打斷的。
  中國第二次現代化的進程1927年到1937年這十年間,取得了很可觀的成績,而且在世界上頗有影響。但非常遺憾,本次現代化進程,在1937年因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又一次被打斷。
  我們現在的現代化進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當中第三次現代化進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實際的成績,以及世界對這個進程的關注,構成了全世界的影響,為世人矚目,直到不久前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這個成果大家都很高興,但我仍然說這個過程沒有完成。有一句話叫人在旅途,類同此理。
  今年是甲午年,在120年之前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歷史有時候會有一些宿命,但左右歷史進程的還是人。可是歷史進程突然的變化,人是左右不了的。
  包容性是中國的文化傳統
  什麼是文化傳統?即是傳統文化背後的精神。傳統文化可以看得到,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大都能看得到,而且用國家的方式使他們傳承。但文化傳統你們能看得到嗎?是傳統文化背後的文化的規則、理念、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典範,那是自古至今延續下來的,那是文化傳統。
  中國文化傳統有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分。大傳統是指社會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漢武帝以後,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這是大傳統,當然大傳統也有很多變化。小傳統是民間文化、藝術、戲劇,這是小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大、小傳統影響都很大,但中國的歷史有一個特點,有發達的民間文化。這些小傳統,在民間社會所呈現的是文化、信仰、藝術等,這些層面非常豐富,而且小傳統不容易改變,因為形成一個地區、一個族群的生活習慣,一旦變成生活習慣以後,就變成了某種永恆。
  大傳統中,雖然儒家傳統占主導地位,可是大傳統不斷地被推開。儘管在漢武帝時期,在漢代中期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有很高的位置,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思想潮流對儒家思想又有很大的衝擊。在東漢時期,道教開始產生,佛教和道教思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雖然跟儒家思想形成對峙,但沒有嚴重的你死我活的矛盾。直到唐以後,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一直處在合作,甚至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況在西方歷史上是沒有的。中國沒有宗教戰爭,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儒家思想對於佛道兩家的包容,直至形成三教合一。
  多元性是中國文化的
  另一特徵
  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多元性,特別是表現在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不同而又能夠合作,共同在社會裡發育,既是包容性,也是多元性。儒家思想的厲害之處在哪裡?在於它跟家庭完全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跟社會的基本結構結合在一起。中國社會是以家庭和家族為根本,形成一個網絡,以血緣為紐帶,而不是像西方那樣用契約的紐帶把社會結合起來,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所謂三綱,即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綱,有兩個結合了家庭。所以,中國的社會特徵以家庭和家族為主,而儒家思想所規範的內容和處理問題的道理、關係、原則就是『三綱五常』,三綱有兩個都在家庭,可見儒家思想對社會家庭的影響之大。
  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當然大家都了解它的連續性。世界上有很多文化,所謂文明古國是四個,但文化能夠自古至今延續下來的不多見,中國幾乎是僅有者。中國文化的連續性使中華民族的整體張力不同於其他文化。有個學術界的概念,叫多元一體。剛才我講了多元,一體是什麼?一體是中華民族。漢族人數在中國占的人數比較多,但還有很多其他的民族,有數十個少數民族,在古代就更多了,但是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所以講中國文化的多元一體,這個體,就是中華民族。
  世界上的國家很多,但是能夠稱得上『文明體』的很少,而中國的文化有單獨發生的歷史,形成獨自的特點,跟其他的民族文化並不相同,是一個單獨的,自己產生的一個文化形態,是一個文明體的國家,這個體就是中華民族。
  信仰問題很少有人能夠回答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在今天有沒有意義?如果有,都有哪些意義?
  中國是一個文化體的國家,創造了非常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我們也經歷了近代的積貧積弱和對外交往當中的屈辱,所以中國走向現代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現在我們國家強大了,世界影響力增大了,國民享受到了實惠,大家都感到一種榮耀。但是,我們似乎應該有更多的尊嚴和榮譽,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要求,我們還很不夠。
  我們已經做的和應該做的,中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精神追求上和道德建構上,這是我們面臨的非常迫切的問題。問題的核心是文化和精神價值的建構,中國人怎樣建立自己的尊嚴?怎樣活得更有面子?內心世界的價值體系如何建立起來,或者說怎樣建立我們的精神信仰,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
  信仰是什麼?不要以為只有信仰宗教才有信仰。佛教傳到中國以後,走向兩個方向,一個方向往知識分子層面走,形成了禪宗,禪宗是一種質變,禪宗雖然是本土宗教,但終極關懷的性質看不出來。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民間宗教、生活佛教,大量的在民間。從古至今,社會各地香火都很盛。中國的文化人、知識分子信仰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禮義廉恥應該是
  社會公認的價值
  傳統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我想在儒家話語背景之下尋找。我反覆研究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當中有沒有一些恆定的、穩定的,具有永久意義的價值理念?幾千年以來,一些最基本的價值理念,不僅是永恆的,而且具有普遍意義。這個價值跟西方價值可能是不同的,但可以互相闡述和交流。
  比如誠信。誠信是中國文化裡面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孔子講的民不信不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們在【論語》裡面,在【孟子》裡面,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對誠信的闡述,而且把誠信置於很高的位置。另外在【中庸】和【大學》裡面,講誠信更為集中。
  中國文化裡面對於誠信的論述,內里有誠,外面才能有信。所以【易經】講,一個人道德的進步,忠信是起點。所以誠信是具有樸實價值的意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不講誠信。我們錯誤地認為無商不奸,可是中國的傳統裡面,有儒商的傳統,一些真正的大企業家、經營者,都是靠誠信立命,沒有誠信最後他都站不住腳。
  敬,屬於【六經》裡的概念。包括對他人的尊敬,尊敬師長、尊敬長輩。敬的概念是指一個人,一個單獨的生命個體『自性』,是人性本身深處的東西。敬,體現了人的自尊、自重,以及自我的尊嚴,這是敬。中國文化當中,很多重要的理念,它的核心內容、精神核心是敬。
  孝,要單獨講孝會遇到很多矛盾,孔子、孟子講的孝,以及【孝經》裡面講的孝有所區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授之父母,這也是孝。我們的身體髮膚是父母給的,不能受傷。還有『父母在,不遠遊』,我們能做到嗎? 敬的價值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講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孔子講的匹夫不可奪志,這個志是什麼?以往很容易把志解釋成理想、抱負、願望、期待,其實不是。那麼『志』是什麼?【孟子】講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是謂有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精神就是內心的『志』,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這個傳統,不吃嗟來之食,你不尊重我的尊嚴,我不吃。而這種內心的約束,主要是敬,這種自信的莊嚴,並不是說有文化,讀書人能做的。讀書人很重視,沒有文化的人,也可以擁有這種自信的莊嚴。
  還有一個概念『廉恥』。【中庸》裡面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這是中國的表達方式。知、仁、勇,這對於一個人的修為來講,就是志。你要知道這三種,你就知道什麼是修身了。
  社會要講社會公認的價值,禮義廉恥應該是社會公認的價值。
  和而不同是中國人
  面對世界的原則
  在傳統思想裡面,還有一個『恕』。
  什麼叫恕,孔子解釋得非常清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看出華夏民族、中華民族的高懷雅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西方的評價非常高,很了不起。不要強加於人,要將心比心,要換位思考。
  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我還非常重視『和』與『同』。中國文化的傾向,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得那麼緊張,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做不可調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原則。不同,也可以共住一個地球,中國人和外國人,到底是差異大,還是相同之處大,我個人認為是相同的地方多,差異的地方小。
  中國文化主張對話,這個思想在宋代的哲學家張載那裡得到了印證。這個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展為衝突,衝突不必然發展為一個死舞台,而是可以『和』為解。大家想想如果用這個觀點看待今天的時代,不是有很多可以解決嗎?當然這不是一方面,而是彼此雙方的,需要溝通和對話。
  21世紀已經過去10多年了,20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21世紀人類要活得更好,中國文化裡面『和』的思想是要你正確認識這個世界的生存狀況,認識人類自己尋找解決之道。我剛才也講,欺負上來了,找上門來了,中國人也是有勇氣、有智慧戰勝殘暴的勢力。但我們主張這個世界應該和諧,應該有話好好說,因此需要看到別人的長處,看到不同人類的好。
  康德有一句話說『道德理性有永恆的價值』。我講的誠信,我講的敬、知恥,羞惡之心,以及關於『和』的觀念等,在今天完全沒有過時,這就是在中國文化裡面一些最重要的,也是永恆的價值觀念。記者 趙川 蘇兵 錄音整理
來源:深圳商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