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4日電(上官雲) 14日上午,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俞敏洪在北京舉辦講座,回憶自己的求學經歷,並向到場嘉賓贈送近日出版的新作【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分享對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能夠讓一個人擁有四種責任感,即個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為讀書拼命干農活 曾死記硬背學英語 新東方創立並發展壯大的傳奇曾讓很多人對它的創辦者經歷感到好奇。俞敏洪笑稱,自己幼時生活在農村,開始讀書、上學源自母親希望自己當老師的小小理想,『當時農村的老師又稱先生,不用幹活。這在我母親心目中是一種享福的狀態。』 這個樸素的願望促使老人只要手裏有一點零錢便為俞敏洪買小人書,堆滿抽屜。那時俞敏洪不過四五歲,看到【小兵張嘎】等許多連環畫,進而對書中的解說文字產生興趣。這樣不知不覺中,在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俞敏洪已經認識很多字,二年級已經能讀【水滸傳】。 『為了讀小說,我每天拼命用最短的時間幹完活,割麥子、打穀都是一流水平。但是也帶來一個壞處,農村沒有電燈,而我又只有在黃昏有時間看書,最後變成八百度近視眼。』俞敏洪調侃道。 豐富的閱讀讓俞敏洪的語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學二年級寫的作文即成範文,但數學成績卻幾乎從未及格。即便在三次高考後最終進入北大之時,數學成績仍然很低。此外,他剛開始學英語連A、B、C背起來都覺得困難,他不得不在短時間內進行『惡補』,拼命記誦。 考上北大那年,俞敏洪生活的小縣城轟動了,母親甚至為此辦了三天三夜的宴席,而北大的教育堪稱俞敏洪後來成功的一個重要起點。這些經歷讓俞敏洪十分感慨,他表示,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十分之大,『固然孩子在天資上一定有區別,但天資的影響尚在可控範圍之內,身為家長,應該多留些時間給孩子,並言傳身教。』 闡釋『教育文化』:培育社會責任感較為重要 多年涉足教育領域,俞敏洪對此也有心得,他使用教育文化一詞來概括這些體會,並對這四個字單獨給出解析:將『教』定義為給學生生存的常識、知識和經驗;『育』為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文』要使學生對於人類歷史文明、進步充分了解;『化』是最後一步,需把以上三者化入孩子生命。而教育的目的是能夠讓一個人擁有四種責任感:個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這其中培育起社會責任感是比較重要的。因此,當下很多人將子女送到國外讀書,並非僅僅渴望獲取先進教學資源,而是當地外教育氛圍會普遍培養孩子更廣闊的社會意識和歷史意識。』俞敏洪分析。 『因此,我們要逐步培養學生的開闊視野。』俞敏洪總結道,『比如講到「文」的學習,便需要縱觀人類五千年,不能僅囿於中國古代文明,而是要拓展到世界歷史層面。』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