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對清史研究有什麼作用?』『順治到底出家沒有?』『學術明星是不是比草根歷史愛好者更有話語權?』昨天14時30分,清史專家閻崇年與本報讀者面對面交流的活動在讀者熱切的目光中開始,在獲益匪淺的讚嘆聲中結束。儘管天公不作美下着濛濛細雨,但是讀者們都提前來到見面會地點,激動的心情絲毫未減。當閻崇年一身深藍色風衣出現在讀者面前時,大家第一時間為這位年近八旬、精神矍鑠的學者送上了熱烈的掌聲,讓閻先生很感動,為讀者深鞠一躬表示還禮。面對這位史學大家的謙遜,讀者們肅然起敬,掌聲再次響起。
交鋒一:應給多爾袞發文物保護勳章 『閻爺爺您好,我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不過對清史的認識非常淺薄,我就想知道順治到底出家沒有?』現場一位12歲的小讀者用清脆的聲音問道。閻崇年說:『小說,戲曲,電視劇裏都有表現順治後來出家的。不過,有確切的材料證明順治就是得天花死的。順治臨死前知道自己不行了,他沒有住在乾清宮而是住在養心殿前面的小屋,我原來沒在意,後來因為講【大故宮】,特意仔細去看了看,可能是因為怕天花傳染,所以最後住在那裏,因為有隔離性。』傳說『康熙去五台山看望順治皇帝』,閻崇年表示,『當時孝莊太后和康熙是去過五台山,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從順治死到孝莊和康熙去五台山前後相差26年,從常理推斷,如果康熙想念父親,孝莊思念兒子,那不大可能等這麼長時間再去看望,一兩年,最多三年就應該去看望了。其實孝莊太后對藏傳佛教特別信仰,而五台山是藏傳佛教的,孝莊太后非常虔誠。這一點我在以後的【大故宮】裏會專門講到。』 現場有讀者提到了『滿文對研究清史的作用』,閻崇年稱,『滿文相對於漢文,特別是對外國學者來說更有利於清史的研究。我國現在漢文的清史資料非常豐富,不過,大家都知道外國人學漢語特別費勁,滿文相對外國人就很簡單,會讀拼音就好了。』有讀者提出自己的擔憂:隨着時間的推移,滿文化會不會淹沒在漢文化的大潮中?閻崇年對此表示理解:『滿人入關後很快就融入漢文化當中,其實這和華裔說英文有些相似的,在國外出生的小孩,父母逼着他們在家裏說漢語,但是他們還是願意說英語。』『我也主張培養一些滿語的人才,但是現實是,大學裏學滿語將來不好就業。但據我了解目前國家有專門培養滿語專家。』有人提到故宮能流傳下來,是清朝的功勞,對此閻崇年激動地表示:『清朝的故宮能留下來,完全是多爾袞的功勞。現在老提文物保護,我看就應該給多爾袞頒發一個文物保護勳章。歷史上細數各個朝代,後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沿用前一個朝代宮殿的,不是燒了就是拆了,不然就是換地方。多爾袞把都城定在北京,讓明清五百年的皇宮就延續下來。如果多爾袞要是聽哥哥的話把北京故宮燒了,那麼世界文化遺產就沒了,所以清初特別是多爾袞對文物保護有重大功勞。』 交鋒二:學者與草根都有話語權 有讀者提到關於網上流傳閻崇年提到『漢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飾,也並不能體現什麼民族精神』的論斷時,閻崇年依然保持學者的風度,不急不緩地回答:『我從沒說過這樣的話,那是網上流傳的。』閻崇年在現場一直都是面帶微笑地回答每一位讀者提問的問題,面對犀利的提問,他也保持學者嚴謹的風範面對,聽到『學術明星話語權比草根歷史愛好者更大』的問題,閻崇年表示,『發表學術論文的學者就有話語權;網絡上也有話語權;會上網的人都有話語權,相比之下我不上網我就在網上沒有話語權,這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閻崇年用自己的故事告訴讀者,『一般來說北京的王府都在二環內,不過北京昌平有一座王府,當地就把我找去了,說「你不是清史專家嘛,研究故宮啊」,給我戴一堆高帽,那你說說這是誰的王府?將我一軍。當時我如坐針氈,回家後我就研究了幾天都沒解決這個問題。漢文材料沒解決了,最後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找到了滿文材料,並發表了學術論文。所以我覺得在學術界,誰做了研究誰就有話語權,平常發表言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閻崇年坦言,其實不在於誰的話語權多少,大家把學術研究成果拿出來一起共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交鋒三:【甄執】不能替代史書 目前,清宮戲、穿越劇大行其道,讓讀者對這些內容非常感興趣,來自瀋陽大學國際部的10多位同學『組團』前來,就是要跟閻崇年先生請教關於【甄執】的問題。一向嚴謹的閻先生表示:『我不看電視劇,所以關於清宮戲、【甄執】什麼的,究竟講的是什麼內容,我不好去說,更不好去評論。不過,如果大家對歷史真的感興趣,可以去讀史書,在那裏才能找到更為準確想知道的內容。』 閻崇年先生坦言,近一年多因為要準備【大故宮】的講座和書稿,他幾乎很少參與外面的活動,更很少接受採訪,而現在很多媒體的採訪幾乎都是關於這類問題,讓他有些不勝其擾,因為自己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分散,作為研究清史的學者,他的精力基本都是在學問上面。不過,閻崇年還是透露說:『家裏人看了【甄執】,也都很喜歡。』 來源:瀋陽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