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評論:閱讀生活中需要文學『慢餐』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4-6-12 17:41| 發佈者: 南丘| 查看: 886|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報 

摘要: 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策劃引進的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家翁貝托・埃科作品系列之【傅科擺】,並就此書在上海作協舉辦研討會。【傅科擺】是埃科在完成【玫瑰的名字】之後花了8年時間寫成的小說巨著,自1988年問世以來,便 ...
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策劃引進的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家翁貝托・埃科作品系列之【傅科擺】,並就此書在上海作協舉辦研討會。【傅科擺】是埃科在完成【玫瑰的名字】之後花了8年時間寫成的小說巨著,自1988年問世以來,便成為世界公認的挑戰閱讀極限的又一部『天書』。這部【傅科擺】,何以稱作『天書』?小說講述了幾位精通中世紀歷史的學者編出一個陰謀『計劃』和神秘社團卻反被其擾的故事,全書篇帙浩大,處處伏筆、隱喻、謎團和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瀰漫着神秘主義和哲學的色彩。即便是在它的『原產地』意大利,【傅科擺】也被喻為『鋼鐵之書』,在世界上被公認是非常『難讀』的。 
  但是,儘管【傅科擺】被公認是『天書』、是『鋼鐵之書』、是『難讀之書』,但此書卻不乏讀者,甚至痴迷者。從豆瓣閱讀社區【傅科擺】專區看到,這本書今年年初上市以來,已經有147人讀過,165人在讀,2726人想讀,其中有140人給予了評價,評分達到了8.7分。對此,【傅科擺】的譯者介紹說:『書出版後,許多讀者從四面八方發來了質疑、商榷和勘誤,這本書是個慢餐,不是快餐,如果不認真讀,是挑不出毛病來的。有人讀,而且還不少,說明現在的年輕人不全是讀快餐書的,沒有什麼能比這個更讓我高興的了。』
  【傅科擺】為什麼又被叫做『慢餐』?翁貝托・埃科的家鄉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大區,這裏正是世界上倡導的著名的『慢餐運動』的起源地。文化環境、時代氛圍和精神趣味,或許決定了埃科的這部書那麼難啃! 
  其次,【傅科擺】的閱讀過程,是一個『細嚼慢咽』的過程。讀這本書不像讀金庸一樣,一宿不睡就能讀完,也不會像讀【哈利・波特】一樣過癮,你必須要做筆記,甚至查工具書。讀前20頁讀不進去,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等你讀進去後,就欲罷不能,天天有個東西牽掛着,就像愛麗絲掉進樹洞裏。該書的翻譯者說他的閱讀感受是:譯完【傅科擺】後,他還在不斷重讀原文。有的時候,一句話可以琢磨一天。『有的書你一看就懂,但是看過就忘,而有的書你要像嚼橄欖一樣去嚼,帶着腦袋去讀。這是一種享受。』而且,國內的很多外國文學愛好者已經越來越多地喜歡上了享用這個文學閱讀的『慢餐』,『這本比【玫瑰的名字】的節奏還要慢,太殺腦細胞了。埃科大神的小說寫得和教科書似的,怎能不愛。』
  由不少讀者對【傅科擺】這本書的閱讀感受,是『難』和讀起來的『慢』,筆者不禁想到,一位叫做羅斯金的英國作家的話:『讀書是一種人類高級智慧的探求,需要付出千辛萬苦。當你打開一本好書之前,你必須對自己提出這樣幾個問題:我自己能否像那澳大利亞的採掘工一樣吃苦?我的鋤頭鐵鏟是否有用?我的思想是否準備充分?如果再把這比喻打下去,那麼你所探求的金子便是那作者的思想,他的文句便是你為了尋金所必須搗碎和冶煉的礦石,你的丁字鎬便是你自己的辛苦、聰明與知識;你的熔爐便是你那探索事物的心智。離了這些工具和你那爐火,你休想去弄懂一位作家的意思;實際上你的一套刀具得利而再利,精而再精,你的一番冶煉也得辛苦耐心之至,才有可能掙得一粒黃金。』(見【外國文化名人論讀書苦樂】,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這樣的閱讀品質,閱讀的探索意志,這樣的一種我們付出的精神、智慧乃至毅力,正是我們閱讀【傅科擺】這部『天書』、『難書』時,所需要的一種閱讀狀態。
  【傅科擺】的『難讀』是世界公認的,但它的暢銷也是世界性的。據報道,【傅科擺】在意大利出版時,首印25萬冊,迄今銷量已突破90萬冊,並且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在歐美的知識分子中有一共識,如果你不讀埃科的書,你就不是一個有知識、有趣味的人……
  的確,凡讀書者,都會有這樣的讀書經驗,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閱讀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輕鬆易讀的書籍,又有艱深繁難的書籍。內容艱深繁難的書讀起來,不僅需要我們的審美判斷力,對我們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種考驗。尤其是在當下我們的閱讀文化中,人文閱讀、經典閱讀和嚴肅讀物閱讀日益萎縮,而『輕閱讀』『飄閱讀』『淺閱讀』成為流行、時尚的閱讀方式,讀內容艱深沉重的書,讀『費勁』的書、讀『難書』,這種讀書的選擇,便越發顯得可貴了。
來源:北京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