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作爲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天壇公園發掘、恢復、傳承中和韶樂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萬依看來,天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寶貴的古代建築遺存,更在於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背後,深藏著天文律歷、物理數學、禮儀制度、倫理道德、政治哲學以及音樂舞蹈等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神樂署的中和韶樂是其中之一,它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雅樂,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存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體系,也充分說明中華民族特有的禮樂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 『中和韶樂的樂器、樂譜、歌詞,完整地保留至今,成爲中國音樂史上珍貴的物質及文獻資料。』萬依說,『當然,宮廷音樂畢竟是封建社會產生和使用的文化,那個時代政治性的色彩必然要被歷史進步所拋棄。但是,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卻不會消失。』 他舉例說,中和韶樂演奏用的八音樂器,使用了以宮、商、角、征、羽爲基礎的五聲、七聲音階,舒暢明亮、大氣典雅。直到今日,中國作曲家們在創作時還會用到這樣的方法。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其鋼創作的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這首歌就是運用五聲音階創作的。『這體現了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可以說,中和韶樂保存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對音樂藝術的開創和運用,它所反映出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想像力、創造力,都是值得珍惜的寶貴遺產,應該加以保護和傳承。』 小知識 雅樂溯源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達1463人之多(【隋書・音樂志】)。所奏六朝大樂――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C(huò)】、周代之【大武】,融歌、舞、樂爲一體。六朝大樂經過不斷發展,遂成漢、唐、宋、元代的雅樂。至明代初期形成了完整的祭祀音樂體系――中和韶樂。清代承襲了明代中和韶樂的精華,使祭天樂舞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峰。 樂署往事 被世人喻爲中國古代『最高音樂學府』的神樂署,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當時稱神樂觀),是明清兩代專司皇家祭天大典樂舞的機構。 神樂署最盛時擁有樂舞生3000多人,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都是由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而當國家舉行大典時,所有參加典禮的人員都在事前到神樂署接受培訓和演練。 神樂署位於北京天壇西門內稍南側,坐西向東,是天壇五組主要建築(祈谷殿、圜丘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之一,也是祭天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署門、凝禧殿、顯佑殿、朵殿、側門等建築組成。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