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歷史學家:秦始皇祖籍是山東 秦文化具有東方色彩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14-1-20 09:52|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2194| 評論: 0|來自: 大眾日報

摘要: 李學勤,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國文字 ...
李學勤,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以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清華簡』在秦朝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書坑儒』影響,距今2300多年,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是司馬遷都沒有看過的典籍』。
  1月7日,『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成果發布。報告共收入3篇『清華簡』文獻,包括【筮法】、【別卦】和【算表】。【算表】被眾多數學史專家認爲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實用算具,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
  同樣的驚嘆在2008年7月就曾發生,當時清華大學剛剛入藏一批總數約2500支的戰國竹簡。這批『清華簡』在秦朝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書坑儒』影響,距今已有2300多年,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用李學勤的話說,『這是司馬遷都沒有看過的典籍,讀起來實在太激動!』
  1月8日,臘月初八,深冬的北京,寒風刺骨。在清華大學荷清苑小區李學勤家一間普通起居室里,整面牆被布置成書櫃,考古、甲骨文、青銅器等學術專著陳列其中,潔淨無塵。 
  在記者脫去羽絨服、落座後,這位清癯、矍鑠的老人疾步到陽台,把三指寬的窗戶縫合上。隨後,老人順著『清華簡』里的山東元素,打開話匣子,不蔓不枝,一越千年。竹簡背後的故事亦如大珠小珠般灑落玉盤,滿屋溫暖如春。
  周文王臨終前有囑咐
  記者(以下簡稱記):『清華簡』的【保訓】篇是如何被發現並整理出來的?您起初是如何釋讀的?
  李學勤(以下簡稱李):2008年8月19日,我們在清洗竹簡時,驚奇地發現一支竹簡上寫有『惟王五十年』字樣。先秦時期在位五十多年的國君並不多,只有周穆王、楚惠王等人。這支內容古樸的竹簡立即引起我的猜想:【史記】上講周穆王五十五年,但竹簡上說的人在位五十年時有病要去世了,那就排除他。
  而周文王在位時並未滅商,還是作爲商的『西伯』,因此我一開始沒敢往周文王方面想。後來發現這位在位五十年的王,很有可能就是【尚書】中所說『享國五十年』的周文王。
  這類竹簡的長度在28.5厘米左右,與平均長46厘米的竹簡相差較大,字體書寫也比較特殊,頗有美術字的風格。經過努力,我們找全了11支簡,這篇被稱爲【保訓】的竹簡也得以最先被整理出來。其中第2支的上部雖然殘斷,但這位王在說話中提到了『發』這個人,『發』是周武王的名字,能這樣直接稱周武王名字的人,自然非周文王莫屬。『清華簡』中竟然有周文王的遺囑,這是我們從來不敢想像的事情。  
  記:周文王的遺囑說了什麼?
  李:周文王講到自己病重垂危,不能痊癒,認爲自己活不下去了,把太子發(周武王)叫來說:有些教訓得給你講講,不然可能會失傳。【保訓】中的『保』其實是寶貝的『寶』,訓就是教訓。寶訓不是文王自己的創造,而是從前世流傳下來的。
  周文王對太子發講了兩件上古的史事傳說,用這兩件史事說明他要求太子遵行的一個思想觀念――『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中』的觀念是【保訓】全篇的中心。
  記:看來這兩個故事涉及上古君王所認同的核心價值,不然也不會在臨終前囑咐給自己的孩子。還請您解讀一下這兩個故事。
  李:【保訓】中有兩個故事。第一件是關於舜的,文王說:『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強調舜出身民間,能夠自我省察,不違反百姓的種種願求。他在朝廷內外施政,總是設身處地,從正反兩面考慮,將事情做好,從而達到中正之道。
  第二件是關於微的。微就是上甲,是商湯的六世祖。文王說:『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這裡講的是微爲其父王亥復仇的故事。
  王亥與微都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甲骨文發現後,王國維等學者從【周易】、【山海經】、【紀年】等文獻中釐清這段久已湮沒的史跡:商人的首領王亥曾率牛車到有易(今河北西部)進行貿易,有易之君綿臣設下陰謀,將王亥殺害,奪取了牛車。後來王亥之子上甲與河伯聯合,戰勝有易,誅殺了綿臣。周文王所說微『假中於河』,即憑靠河伯能秉持中道,公正行事,最終使有易服罪。按照【保訓】記載,微由此把『中』傳貽子孫,至於成湯,於是湯得天下。和上面講的舜一樣,『中』的觀念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保訓】篇反覆強調的。
  【保訓】中道與儒家傳統吻合
  記:【保訓】的核心講的是中道,順藤摸瓜,這裡講的『中』與孔子所講的中道有什麼淵源?
  李:對於【保訓】提到『中』的解讀,學界有很多爭論。我最初意識到『中』指的是思想觀念,這與儒家傳統吻合,對研究儒家思想的淵源和傳流,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最新的觀點認爲,【保訓】中所講『乃歸中於河』的『歸』應解讀爲『師』,是說微從河伯那裡傳習了中道。這樣我們便可以確定,【保訓】所說文王流傳的『寶訓』確是中道,與【論語】、【中庸】等儒家文獻有一定聯繫,也正是後世儒學道統說的濫觴。
  記:難怪孔子曾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在繼承上古三代文化的基礎是否又有新發展?您是怎麼理解『中』的?
  李:孔子重視中道,其孫子思所作【中庸】就引述了孔子有關的話,然後作了專門的發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來闡述,同時與『和』的觀念溝通結合,有很大的發展。
  孔子說:『執其兩端用其中。』這個『中』不是一眼看透,也不是數理意義上的中間,『中』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合乎正道,是中庸、中和、中正之道。
  秦始皇祖籍是山東
  記:如果秦始皇嬴政要填寫一份履歷表,他可能會用小篆在『籍貫』一欄,工工整整地寫上『山東』二字,您覺得這種說法是否合理?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經營數百年的秦國跟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怎麼會有關聯呢?
  李:秦始皇祖籍山東,是立得住的。但秦人興起在西方,長期以來的主流意見也主張秦人出自西方。【史記・秦本紀】及【趙世家】中,對秦的先世也講得很清楚,在商朝晚期有戎胥軒,娶酈山之女,生中譎,『在西戎,保西垂』。看來秦人當時已在西方,並且與戎人有密切關係。蒙文通先生便據此認爲『秦爲戎族』。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持不同意見,比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主張『秦之先世本在東方,爲殷諸侯,及中譎始西遷』。近年來『東方說』的代表是林劍鳴先生,他認爲中譎只是『曾率一部分秦人替殷商奴隸主保衛西方的邊垂』,不能說明秦人是戎族。
  中譎的兒子是飛(也作蜚)廉,飛廉的兒子是惡來,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秦本紀】說:『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他們助紂爲虐,史有明文,但他們給秦人帶來怎樣的命運,卻沒有文獻記載。
  記:秦人到底是出自西方還是東方,飛廉父子的命運如何,『清華簡』能否給出確切答案?
  李:『清華簡』【系年】篇第三章,具體回答了這方面的疑問。周武王死後發生三監之亂,紂的兒子武庚早有復國野心,便利用武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對周公執政的不滿和猜忌,不僅聯合管、蔡、霍,還和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串通,叛亂反周。
  周公就在周成王的命令下進行東征,最重要的是把奄國給消滅了,也就是『踐奄』。還將奄國的國君遷到薄姑,就是現在的青州;傳說還有一部分奄國遺民遷至江蘇武進,現在武進太湖邊上還有一個古城叫奄城。
  由【系年】可知,商朝覆滅之後,飛廉由商都向東逃奔到商奄,也就是今天曲阜一帶。奄國等嬴姓國族反周,飛廉肯定起了促動作用。亂事失敗以後,飛廉被殺死,周朝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在【系年】發現以前,沒有人知道商奄之民被周朝強迫西遷,而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這是令人驚異的事。
  記:三監之亂後,周公長子伯禽被封到飛廉作亂的地方,建立魯國。爲什麼還要把其中一部分人西遷呢?
  李:秦國先人『商奄之民』西遷,用後世的話說是謫戍,其實是爲了懲罰他們。之所以把他們遣送到西方,無疑也和飛廉一家的經歷有關,因爲飛廉的父親中譎曾經給商朝『在西戎,保西垂』,並且與戎人有一定的姻親關係。周朝命令他們遠赴西方御戎,不是偶然的決定。
  秦文化有東方色彩
  記:秦人西遷是否帶走了一些山東的風俗習慣?對以後秦人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李:這種遷移肯定有山東色彩,很明顯的一點體現在祭祀上,商周時期特別重視對祖先的崇拜。嬴姓始祖少昊以鳥爲圖騰,建立了分工明確、具有國家雛型的『少昊之國』。少昊後裔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爲帝舜調馴鳥獸有功,獲賜封地『嬴』,在現在山東萊蕪一帶。
  所以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封爲諸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是『主少昊之神』、『祠白帝』。又過了16年,秦文公又在陳倉縣立祠,祭雉鳥神。他們的行爲無疑帶有認祖歸宗的色彩,而秦文公立祠祭雉鳥神的舉動,則跟少昊氏族的鳳鳥崇拜傳統一脈相承。這種祭祀肯定是從山東帶過去的,而且一定還有其他方面,只是秦早期的考古才剛剛開始,很多問題的解釋不會那麼準確。
  在性格方面,遠在先秦時,人們就說秦人頭枕兵器,身穿盔甲,好與人拼命。但秦人並非『一言不合則拔刀相向』的魯莽勇者。秦人西遷後受到產生於秦地的周禮影響,當時周禮保留了大量古代氏族內部相親相愛的倫理規範,這些規範很多成了儒學的核心。 
  記:您覺得揭開秦人源於東方之謎,除了在學術上定紛止爭外,在當下有著怎樣的意義?
  李: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短促,對後世的影響卻相當深遠。特別是秦人的文化,有其獨具的特點,伴隨著秦人的擴張發展,廣播於全國各地。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不追溯到秦人。
  在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人們普遍認爲秦統一全國是由於秦的霸政造成的,秦文化在當時並不是最先進、最發達的文化,而是比較落後、比較保守的、封閉的、通過武力來征服的文化。『清華簡』填補了歷史空白,證明商奄之民作爲秦人的核心,遷到西方,秦文化里一定包括著殷商文化,具有一定的東方色彩。
  整個秦文化的發展過程應該說是一個文化大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這是一個互相融合包容又有多元化特點的文化傳統。所以秦統一全國不是偶然的,特別是從文化組成來看,它不僅僅是武力的戰勝,而是繼續了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延續和進步的一個過程。
  另外一條齊長城
  記: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紛爭組合,進入戰國,這種紛爭演變爲大爭,弱小就要滅亡,落後就要挨打。『清華簡』對那段時期的戰爭是否有記載?
  李:從『清華簡』第二輯【系年】來說,它是一部史書,很可能是楚國人寫的,但沒有站在楚國人的立場上,眼光很寬闊,沒有受到狹隘的限制。春秋晚期到戰國前期是百家爭鳴的開始階段,這一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很重要,但很遺憾的是歷史上好多問題不清楚,特別是戰國早期這部分。
  研究這段歷史,自司馬遷以來,春秋時代主要依據【左傳】和【國語】,戰國時代依據【戰國策】和諸子百家著作。但就是在【左傳】和【戰國策】之間,材料很少,有很多空白,很多問題說不清楚。
  【系年】的戰國早期部分,尤其珍貴重要,所記的好多大事,是古書里沒有或講不清的,這之間包括很多很重要的事件,如第21章楚人(楚簡王時)與晉師戰於長城,第22章楚聲王時,韓、趙、魏與越王聯合伐齊,越王翳與齊、魯在魯國會盟,魯侯爲越王駕車,齊侯參乘。後來晉國魏文侯大敗齊師,韓趙魏與齊盟誓,以及第23章楚悼王時晉(魏)師大敗楚師等等情節,都是古史大事,而過去是不夠了解的。
  記:【系年】中有沒有關於齊長城的新發現?
  李:上個世紀20年代,在洛陽發現一套T(biāo)羌鍾。鐘上的銘文記述了周威烈王22年,一名叫T羌的韓國將領,在一次伐齊的戰爭中,首先攻入齊國的長城。但齊長城是如何興建的,和歷史的形勢有什麼的關係,當時大家都不是很清楚。
  『清華簡』【系年】篇恰好講了這個事情。齊長城的修建時間可能是在戰國初年,其具體時間應該在公元前441年左右,當時齊國正面臨著晉、越、魯等國的軍事威脅。『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海』,這條齊長城與現存的西起濟南長清,沿泰沂山脈綿延而東,終於黃海之濱的長城不同,是另外一條。
  記:當時群雄並起,每個邦國爲自己的生存征戰。那時齊、魯兩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如何?
  李:『清華簡』有一個特別的思想,吳國與楚國是長期有矛盾的。『清華簡』【系年】篇的內容使得我們知道,越國滅吳國之後,仍然沿襲吳國的政策,與晉國結盟。越國與晉國關係好,與齊國、魯國關係就不好。原來,晉景公時,晉國曾派人出使吳國,教吳人使用戰車,學習戰陣,唆使吳國叛楚,從此晉、吳之間結成了同盟。我們知道,越王勾踐在滅吳後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把都城從會稽北遷到了琅琊。琅琊緊靠齊國的東南邊境,晉、越的這種同盟關係以及越國軍事、政治中心的北移,自然給齊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越國當時很強盛。春秋五霸有一種說法,越國也在內。但越國到底起什麼作用,晉國、越國與齊國、魯國的關係,是戰國早期歷史中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