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上11時,當西安市小寨附近的大多數商鋪早已關門時,陝西萬邦書城和嘉匯漢唐書城卻燈火通明,讀者依然很多。當晚是兩家書城實行24小時營業的第一天,這也意味着西安有了自己全天不打烊的24小時書店。
由此想到今年4月,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在全國率先實行24小時營業,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媒體關注,北京書迷欣喜,非北京書迷羨慕。輿論認為,24小時不打烊書店,讓讀者感受到『夜讀』樂趣,會讓城市更具人文氣息,『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西安作為文明古都,確需24小時書店來彰顯進步。不過筆者認為,24小時書店並非拯救實體書店的『萬能藥』,轉型為24小時營業需要量力而行。 細究起來,24小時書店在我國並非新鮮事,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也非全國率先。據報道,早在2003年,武漢就已有主打24小時營業概念的書店,目前該書店早就不營業了,關停24小時業務則更早;兩年前,大眾書局上海福州路店便開啟了不打烊帷幕,似乎仍在堅守,但不知經營狀況如何;一年前,佛山先行書店試水24小時營業,可惜因無人光顧,兩星期後就打了退堂鼓;台灣誠品書店以24小時營業著稱,但進駐香港一月後便取消通宵營業,因喜愛夜讀的港人不及台灣一半…… 由此觀之,24小時書店普遍『叫好不叫座』,要跟風開辦『深夜書房』,光有不安於現狀、逆勢而為的勇氣顯然不夠。24小時書店在一座城市能否開辦下去,一要看所在城市的閱讀氛圍是否濃厚。如果在一個城市,願意到實體店買書的讀者本來就很少,更別說到24小時書店去『夜讀』了;二要看『不打烊書店』具不具備夜間消費基礎。做書店就是做人流量,若書店周邊居民沒有夜生活習慣,又憑什麼吸引人們來書店消費一把? 能否摸清自身定位、找准盈利模式,也是24小時書店能否存活的關鍵。據報道,在鄭州有家生活書店,如今月賠上千元仍堅守24小時開門,精神可貴,但前景堪憂。有專家早就說過,『夜讀』不符合生活規律,書店24小時營業是一種不經濟的行為,要想盈利還需要其他業態支撐。確實,買書只是讀者的附加消費行為或偶然消費行為,通宵書店僅靠賣書絕對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尋求其他業態來盈利,人力成本大,市場也不樂觀。 而三聯韜奮書店之所以敢全天『不打烊』,其背後有既是出版公司又有實體店、年利潤達6000餘萬元的三聯書店支持,據說還有相關部門的資金扶助,自然『財大氣粗』,就敢於拿經濟效益換品牌效益了。有人甚至還說,『財大氣粗』的三聯賠錢開出了一個『形象店』。其他24小時書店,有沒有三聯韜奮書店那樣的底氣呢?正如一網友所說:『深夜書房』美不美,也許要交給時間來評判,切莫意氣用事而陷入『跟風潮』。何勇海 來源:大連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