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充滿誘惑的物質世界,有人追求名利,而他卻始終堅守在學術的『象牙塔』,不敢懈怠;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思潮,有人放棄動搖,而他卻一直以真理為準則,矢志不渝。
『治學治所,肩挑雙擔,論史論政,心憂天下』――這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的學問之道與人生之路。 2006年春,一篇史學研究文章【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引起關注。文中,張海鵬駁斥了一些人否定近代中國人反帝鬥爭的觀點。為了及時發表這篇文章,已承擔繁重行政和學術研究任務的張海鵬白天『擠時間』查資料,晚上熬夜到凌晨。短短5天,一氣呵成。他以一種『戰鬥的心情』在文中寫道:『研究和解讀歷史,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如果寫成人人心中的歷史,則言人人殊,失去歷史的本來面目,如果拿這種歷史去教育青年,就會貽誤青年。』 『我所理解的唯物史觀,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這就是張海鵬樸素的態度與一貫的堅持。 2007年,由張海鵬主編的【中國近代通史】宣告出版。這套十卷本、550萬字的叢書首次以政治史為框架,突破了以往中國近代史只寫到1919年的老規矩,貫穿了1840年至1949年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各領域,是近代史學界公認的『第一部大部頭』。 改革開放後,他進入了人生的『黃金時期』,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小時。至今,張海鵬已出版論文集6套,主編或參與各類著述、資料集、工具書等近三十種,各類學術文章約300篇。 如今,年過古稀,張海鵬的工作任務絲毫未減。從【中國近代通史】到【台灣史稿】,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代史】編寫到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籌備,他力爭要『為相關研究領域留下若干鋪路石子,可以留作後起的研究者參考』。 從1999年起,近代史研究所每年組織一次青年學術論壇,凡40歲以下的青年學者每年必須寫出一篇代表自己學術水平的論文參加青年論壇。青年論壇完全由青年人擔任主持人、報告人和評論人,完全按照國際會議的方式召開,最後評獎、出論文集――這是張海鵬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導後倡導的一項行動。此後,一大批『60後』『70後』從青年學術論壇中脫穎而出,在國內學術界嶄露頭角。 『我國學術界的未來在於青年,我有責任讓馬克思主義史學隊伍後繼有人。』張海鵬說。(新華社) 來源:成都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