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湖北管窯:被遺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築復興之路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4-7-11 18:25|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124|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網黃岡7月10日電 題:湖北管窯:被遺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築復興之路    作者 劉黨生 洪燁   管窯鎮位於湖北蘄春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素有『窯州』之美稱。環繞當地赤西湖畔的管家窯、李家窯、蘆家 ...
中新網黃岡7月10日電 題:湖北管窯:被遺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築復興之路 
  作者 劉黨生 洪燁
  管窯鎮位於湖北蘄春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素有『窯州』之美稱。環繞當地赤西湖畔的管家窯、李家窯、蘆家窯及崗頭磯等,統稱爲『管窯』。
  記者近日走進了這座千年古陶都探訪,老窯廠里留下的只有幾位老藝人以及破磚爛瓦,但龍窯里的窯火從未因歷史的變幻而熄滅。 
  曾經的『黃金年代』
  管窯鎮水路交通便利,加上當地盛產制陶所需的黃膠泥,自古以來,村民大都以制陶爲生,村子均以姓氏爲陶窯名,鼎盛時期有上萬名從業人員。
  新中國成立後,蘄春縣政府組建嵐頭磯工藝陶器廠、管窯陶器廠、李窯陶器廠、蘆窯陶器廠爲現在陶器的主要生產地。
  據管窯陶器廠廠長何良發介紹,手工拉胚是管窯制陶工藝的代表,其技術含金量高,勞動強度大,盤制出來的產品密度大,滲水量小。另外,管窯的刻劃工藝,以複雜的制陶技巧,吸取了眾多藝術元素。管窯手工制陶形成了『器形古樸厚重,刻劃簡潔生動,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藝術和實用功能』的藝術特徵。
  1987年,管窯鎮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爲『陶器之鄉』,其產品先後有350多個品種,310多種花色問世,暢銷歐美、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6個省市。
  2007年,管窯手工制陶技藝,被列入湖北省非文化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被遺忘的手工制陶之鄉
  走進有最早歷史記載的李家窯廠龍窯,180畝的廠區已被荒草掩埋,龍窯窯火早已奄奄一息,只有68歲的趙又民老人還在從祖輩傳下來的工作檯上以制陶瓦爲生。
  老人告訴記者,祖輩世代制陶,他13歲就開始學習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由於制陶工藝複雜,必須從小開始學,已經沒有孩子願意學這門手藝。廠里的能手們都去了沿海的窯廠打工,最高年收入能有20多萬元,而他在家做的工藝陶已無人問津,只有做些瓦片,一天可收入50多元。
  據了解,目前,在管窯鎮上的四家大型窯廠,只有一家還在運轉;七條古龍窯,只有三條還在奄奄一息。200多名老藝人堅守故里,2000多名工匠遠走他鄉,而掌握工藝精品陶製作技藝的老人已越來越少。
  千年古陶都的復興夢想
  『幾十年沒有人涉足的窯廠,終於有人來了,已經有十幾個小孩子回到廠里學陶藝了。』何良發笑著對記者說。
  2013年7月,在政府的支持下,67歲的何良發二次創業,成立湖北明窯陶藝公司。一年間,何良發研製出多系列工藝陶精品,他創作的【編織紋陶盆】獲第14屆中國工藝美術展『國信・百花杯』金獎。目前,已有多家廠商前來尋求合作,公司也將引進設備,在當地紅旗崗建設陶藝小區,預計於今年10月量產。
  今年5日,湖北美術學院在管窯建立大學生陶藝實習實訓基地。目前,已有三所大學在洽談設立實習基地。
  何良發認爲,一步一步建設好廠房,將在沿海窯廠打工的200多名國內頂尖工匠吸引回來,是復興管窯之路。
  據管窯鎮黨委書記吳華君透露,近年來,管窯鎮黨委、政府按照『保名窯、留名師、制名陶、爭名獎、引名校、建名企、創名市』的工作思路,對管窯傳統的手工技藝進行保護、傳承和開發,管窯復興之路指日可待。(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