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批鄧超【分手大師】是『近30年來最惡俗電影』後,稱韓寒【後會無期】起碼要比郭敬明【小時代】深刻一點,作家陸天明在接受某周刊的採訪時,接連對三位導演和他們的作品,進行了評價。
此前,陸天明的一條微博,對鄧超進行了激烈的批評。我與某位影評人還針對此條微博進行了討論,這位影評人朋友覺得陸天明的微博雖語氣過激,但並未脫離文藝批評範疇,我的疑問是,像『孫儷,你不能管管鄧超嗎』這樣的話語,算不算文藝批評? 還有,一位年輕影星,就是因為拍了一部電影,就被稱為『下作卑賤』,這恐怕也算不上文藝批評。陸天明在接受採訪時也承認,那條微博寫的有些過分,但有些話說出去就難收回,評價電影也好,評價人也好,除了堅持觀點之外,還需要控制情緒,別把批評搞成了罵街。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影評人,電影評論早已走出被幾位學院評論家壟斷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對看過的電影發表幾句評論。陸天明頻頻對電影發言,說明他關心電影、喜歡電影,電影與文學有許多共通性,作為著名作家的陸天明的觀點,自然要比一般觀眾更值得關注,也正是因為如此,當他對電影的評價失去專業風範成為情緒產物和草率論斷之後,才會引起各路粉絲在他的微博里冷嘲熱諷。 由這個事情可以引發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評電影? 這要按群體分開看待。觀眾評電影,是可以直抒胸臆的,喜歡就夸,不喜歡就罵,他們已經花錢買了票,完全有權利表達不加掩飾的觀感,通常,觀眾的評價是最真實的――雖然觀眾經常把一部爛片捧出高票房,但對好電影,還是有着出奇一致的評價。在目前的電影評價環境中,來自觀眾的評論最為可信。 專家評電影,會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評判。比如陸天明,是寫作圈的,那麼他評價電影,不可避免地會使用文學思維。而作為以官場小說見長的作家,他的文學審美與【分手大師】的情趣審美,亦不可避免地產生衝突,陸天明的憤怒是真憤怒,鄧超粉絲喜歡【分手大師】也是真喜歡,兩者之間是無法調和的,那麼,這個時候作為專家的陸天明,更應該從【分手大師】為什麼票房那麼高、為什麼年輕人會喜歡的角度來評價電影。 比如馮小剛、徐崢,他們是電影圈的,且都擅長拍喜劇,讓他們來評價【分手大師】,給出的評語可以視為業內聲音。當然,因為處在同一個圈子裡,很多時候同行之間會出現『不方便』評價的情形,或者即便評價了也會照顧同行顏面,只婉轉地提出建議,而不會使用尖刻言語。對於新人導演,最需要業內前輩的指點,劉曉慶都已經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評價十多部電影了,其他電影人應學習之,勇於對電影作品和演員表現等開口說話。 還有一種學者型評論家,他們在評價電影時,通常會跳脫電影本身,把電影作品放置於文化、社會層面來進行批評,這樣的影評有深度,有營養,也真誠,可惜作者太少,寫的頻次也太少,無力為電影評價體系的形成奠基。數量龐大的影評人群體,能為電影做貢獻的,也不過是缺乏建設性的聲音,往往會隨着電影的下線,影評聲音也銷聲匿跡。把指引電影創作的希望寄托在影評人身上,實在是所託非人。來自影評人的評論和電影創作者的思維,從來都沒有在一條線上同頻共振過。除了那些表揚電影的影評,什麼時候見過導演對批評性質的影評表示過感謝? (韓浩月) □微評 @且行且看路:如果我是陸天明,我會私下找鄧超,談談對電影更深層次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在微博上寫那些。生平最討厭的就是那些仗着自己有點兒『專業背景和修養』,便站在制高點上去要求別人,秀自己所謂的高境界。 @_孫玉純:中國需要像陸老先生這樣敢站出來批評的人。搞笑詼諧可以,但是喜劇背後沒有社會意義,而是由一大堆黃段子堆砌而成,只能成為惡俗的片子。很喜歡孫儷、鄧超,期待改變。 來源:京華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