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在北京成立,體現了黨對文藝評論工作的高度重視,回應了廣大文藝評論工作者長期以來的願望。文藝評論工作者匯聚成一股重要的力量,進一步推動文藝事業的發展。然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文藝評論生態發生巨變,不僅要面對紛繁駁雜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現象,還要應對整個時代的快速發展。因此,如何走出象牙塔,介入時代發展,促進文藝創作,引領精神導向就成爲文藝評論界需要總結和反思的重要命題。近日,作爲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重鎮,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召開了第二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王文章、閻晶明、李准、陸建德、白燁、呂品田、賈磊磊、陳飛龍、陳曉明、李陀、祝東力、梁鴻鷹、劉繼明等資深批評家和趙文、邵燕君、李雲雷、孫佳山、張慧瑜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青年學者,圍繞『文藝評論:新的方向與可能性』這一論壇總主題和『新時期以來文藝評論的回顧與反思』 、『西方理論、中國經驗與當代文藝評論』 、『當前文藝評論的現狀與前沿問題』三個分主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祝東力,回顧了自己對文藝思潮的接受歷程,這也反映出中國文藝批評理論與方法的演變過程。他說:『上世紀80年代初,使用馬克思、恩格斯經典原著是「高大上」的。但這很快就結束了,到了1985年,北大哲學系開儒家哲學課,又爲我打開一扇文化傳統的窗子,到1988年,我又變成一個解構主義的信徒,反觀上世紀80年代的思想經歷還是有一點曲折的。 』 1985年是一個時間節點,繪畫、文學、電影大量接受了西方先鋒藝術的影響,這一局面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的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都產生了良好的互動,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社會變化,逐漸『學術凸顯,思想淡出』 。 今天,文藝評論尚未調整好自身步調,又迎來一個空前複雜的文藝世界,一部電影上映,人人都可以當評論家,一部電視劇出來,觀眾在社交平台上的刷屏,會直接改變劇情走向,當代藝術的概念更是紛繁。作爲從事文藝評論工作幾十年的老評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准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評論工作的歷史和發展,他也爲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文藝評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爲,現在文藝評論有很多陣地和一支龐大的隊伍,但整個文藝評論界卻缺乏集中的熱潮,有熱點沒熱潮。在幾十年的文藝評論工作中,他認爲,有幾個核心的問題是文藝評論工作需要釐清的。他說:『第一個問題就是文藝的本質屬性和市場經濟的關係問題,文藝同時具有商品形式和流通性質,二者的統一關係是我們整個文藝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文化能不能產業化、能不能效益化,這些都是派生的問題,但到現在仍未有理論上的推進,我覺得很遺憾。第二點就是經濟全球化,所謂的普適價值、民族文化和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第三點我認爲就是時代精神和深入人性的關係。人性到底是抽象永恆的,還是變化發展的?比如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在日本被認爲是反人性的,那麼人性到底是什麼?現在有些渲染欲望和生理衝動的作品得了很多藝術大獎,那麼,是不是只有寫人性扭曲,才能寫出深入的人性?第四點是當前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思想根源是什麼,當前的討論集中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泛泛而談上,各說各話,怎樣才能推出一個框架?馬克思主義新的生長點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 對於文藝評論最大的挑戰還是網絡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飛速發展,在一個人人都能用手機表達觀點和感情的時代,人人都在訴說,那傾聽文藝評論家的理由又是什麼呢?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 【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認爲,文藝評論的空間是被網絡世界壓縮的,甚至會逐步變成評論家和創作者之間的對話。新興的網絡文學儘管從事的也是文學創作,但其認知方式和興趣點與傳統文學是截然不同的。一位傳統的文藝評論家即使通讀了一位網絡作家的百萬字巨著,也不可能真正進入網絡文學的世界,而網絡文學也並不需要傳統的文藝批評。文藝評論的權威性漸漸消解。但文藝評論又並非是僅僅藉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去獲得話語權那麼簡單,畢竟文藝評論有很強的專業性,如何讓這種專業性介入到創作中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孫佳山認爲,當下的文藝批評應該側重兩個維度:一是文藝評論和新媒體的關係,時下所有的藝術都被網際網路重新塑造和定義;第二是文藝評論與新現實的問題,文藝受眾的價值觀、情感模式都受到多元現實不同程度的影響。上述兩個維度,文藝評論者時刻置身其中,對此,北京大學教授邵燕君提出了文藝評論工作者的應對方法,她認爲在網絡時代,人們的感官平衡出現了更高的系統性整合,因此要引入新的尺度,把新的感官平衡和比例的變化引入到判斷標準中去。 張成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