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的录影胶片、抗日义勇军的原始照片、关东军军事要塞的20余本报告、南京大屠杀时日军的旗帜和家书、“七三一”部队的四本相册……沈阳收藏家张广胜昨日展示日本侵华战争实物――
这是一个令人十分震撼的场面:7月15日下午,在位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内,42岁的沈阳人张广胜将自己珍藏了20余年的几十个日本侵华的实物证据展示出来。这些证据包括:录影胶片、义勇军抗日的原始照片、日本关东军军事要塞的20余本报告、南京大屠杀时日军签名旗帜和家书……张广胜严肃地说:“20多年来,我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其实就是想用这些证据,让日本为他们的侵华行径低头认罪。” 日军胶片展现五处侵华战争场景 张广胜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纸盒子,然后戴上白手套,取出其中的一个小圆盒。随后,他展开了盒里的东西:一盘50尺长、35毫米的胶片。记者认真辨认了圆盒外边的字:“家庭映画――满洲事变实况”。张广胜告诉记者:“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时,随军记者拍下来的纪录片,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战斗现场。”此外,张广胜还拿出了另外四盘录影胶片,分别是:南京入城(30尺)、上海事变――闸北顽敌扫荡(30尺)、杭州湾登陆(30尺)、武汉三镇攻略(30尺)日本侵华战场上的影像胶片。 因为这五盘电影胶片保存完好,张广胜表示:“只要有放映设备,这些胶片都可以放映出来。” 相册还原真实的“七三一”部队 当记者打开四本关于日本侵华1855部队的相册时,只见上边有合影、生活照、工作照。如果不是张广胜的介绍,绝想不到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七三一”部队下属的一支。经有关专家认定:由于日本投降之际,对“七三一”部队的罪证进行了大肆销毁,能留到今天的已极为罕见。张广胜对记者说:他收藏的有关“七三一”部队的照片达1300余张,这让很多研究学者也十分惊叹,认为这是揭露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最有力的物证之一。 关东军要塞报告极为仔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使东北成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在沿东北中苏、中朝、中蒙边境战略要地修筑了庞大的秘密筑垒地域――关东军地下军事要塞,绵延几千公里。 当精心装在塑料袋中的14本手写日文材料摆在面前,你会立刻看到材料上盖着一个红色的“秘”字。原来,这些就是关东军地下军事要塞的报告。张广胜介绍说:“凡是日军材料上有一个‘秘’字,就是保密级别最高的。这些手写的材料是由日本关东军少尉石井正、少尉小岛无治、骑兵准尉藤井芳太郎在关东军地下军事要塞的万鹿沟――东大川、南天门――绿台、马架子――莺谷道三条线上亲自侦察记录的,包括道路、河川、森林、天气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而且每一份相关文字资料中都附有一张很详细的手绘地图。”第二年,石井正还为此事获得了一个纯铜制作的纪念物。 这些侦察报告的形成时间是昭和14年(1939年)4月1日至30日之间,而且是用日本关东军带有“陆军”字样专用稿纸写的,上边已生锈的曲别针也是当年日军使用的。有专家认为,这是目前已发现的关东军军事要塞独一无二的第一手材料,极有研究价值。 日军家书记录攻占南京的准确时间 张广胜将自己收藏的三面日本旗帜和两个写在手绢上的家书平铺在地板上,其中一面写满了字的陈旧旗帜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张广胜指着它说:“它是当年日本陆军臭名昭著、参加南京大屠杀的中岛部队所属的杉本四郎部攻占南京后的一面签名的旗帜。那个家书上面十分清楚地写明入城时间:“昭和12年(1937年)12月13日午前3时10分”。日军南京大屠杀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持续了6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相关专家认定这两件实物可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抗日勇士留下的身影 当记者接过张广胜递过来的一本日军留下的影集,不由地被其中的十余照片所震撼:有的照片上,日军站在窝棚前露着胜利者的得意,这些窝棚都是抗日义勇军所住的地方。有的照片记录了几个壮烈牺牲的抗日烈士的身影,他们或倒地、或倚树而坐,样子如睡似眠,令人心中不由地向他们致敬! 张广胜介绍说,这都是日本随军记者以战果记录下来。但到了今天,也成为日本人不可否认的侵华铁证。 张广胜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收藏,20岁到外打拼后,他的业余时间都把精力都放在了收藏上。20多年前,有一次到黑龙江出差时,他从村民的手中得到了一把日本军刀,心中立刻升起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从此,他把收藏目光都聚集在抗战主题上,至今已收藏相关文物达到一万余件,他将这些藏品划分为:“九一八”事变、关东军、要塞、劳工、“七三一”部队、抗日义勇军、南京大屠杀、全民族抗战等几大主题。 “今天可以说,看到我的这些藏品的人,没有超过5个人。”张广胜说,他的这些收藏从来没有向社会展示过,只是用于自己的研究。为了纪念明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他决定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合作,把自己的珍藏拿出来展示,让更多的人勿忘国耻,珍惜和平。 本版稿件由陈凤军采写 通讯员崔俊国摄影 来源:沈阳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