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和80後作家劉同進行了一場題爲【60後PK80後,當夢想照進現實】的對話。經活動主辦方授權,本版精編了俞敏洪的演講內容,以饗讀者。
談金錢 ◆ 生命喜悅和物質條件並不直接相關 新東方有很多80後員工,他們覺得負擔很重,主要的麻煩就是要車、要房,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沒有追逐真正的生命本質的東西。 我不是說不要錢,當你租一個房子,你不用還房貸,也還有足夠的生活費,甚至還有旅遊費用,你爲什麼不租一個房子過得更加輕鬆呢?這是第一。第二,並不是你租房子以後就不再努力了,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你的關注點必須是每年能讓你進步的事情,這個進步不光是金錢上的進步,而且在生活上、工作上也要進步。 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當時10000美元把我卡死了,我想到美國一所州立大學去留學,就差10000美金。所以不要計算你的生命達不到的東西,要計算你生命的進步速度。我在北大的地下室住過4年,在10平方米的房子裡住了6年。那個地下室只有6平方米,根本放不下一張大床,也沒有窗戶,我跟我老婆當時已經結婚,兩人住在一張小床上,就是北大學生宿舍里的那種小床。那幾年是我們生命中最親密的時光。生命的喜悅和物質條件在某種程度上並沒有關聯。 談就業 ◆ 甭管什麼工作先幹了再說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一方面確實工作難找,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們也確實沒有爲找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現在的學生從大學就開始實習,但是有些學生並沒有培養自己個人的整體素質。比如我參與應屆畢業生招聘時,第一個問題就是『請問你最近讀了多少本書』。有的學生根本回答不出來,也有同學說『我今年讀了三四十本書』,我說『你講一下你讀過的書中印象最深的三本書』。我這是在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能把書中印象深的東西分析總結出來,這些都是能力。有了這些能力之後,我再考察他的專業知識。實際上這是一個平時積累的過程。我爲什麼當年畢業後能夠留在北大?並不是我想留就留下來的,而是我的老師覺得我讀書多,英文水平不錯,詞彙量大,所以把我留下來。 第二個是心態問題。我特別希望大學生畢業以後,甭管什麼工作,先幹了再說。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東方最初成立的時候,沒有錢雇有水平的人來工作,所以我雇的都是下崗工人,四五十歲的。其中一位下崗女工在新東方掃了七八年的廁所,她走的時候我覺得應該給她一些獎勵。當時新東方剛剛股份化,每一股1塊錢人民幣,現在是30美元。因爲她打掃衛生如此乾淨,對學生服務那麼好,所以她走的時候,給了她5萬元人民幣的股份。大家算算現在值多少錢?掃廁所掃出來的。 我再講個簡單的故事,高盛的前老總,名字我想不起來了。他本來是高盛總部收發室的一個職員,因爲收發信件的緣故,經常會跟老總打交道,結果老總覺得這個孩子工作態度特別認真,人也不笨,就開始慢慢教他。過了20多年,他成了高盛的一把手。 所以,一定是先在工作崗位上,不管什麼工作,先鍛鍊自己,在這中間再給自己空間和時間去尋找新的機會。 談教育 ◆ 絕不追求自己的孩子成績最好 儘管中國義務制教育已經普及到各個地區各個鄉村,但是真正的教育是讓受教育的孩子從心靈思想、自由創新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成長,而這些東西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中常常是缺失的。所以,中國的很多孩子長大以後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他們沒有度過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時光,第二個是他們沒有真正擁有過自己的思想,因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所有一切都有標準答案,連寫作文都有標準答案,更不用說數學或者化學。這帶來的後果是,年輕人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導致智慧、哲學態度的漸失,形成更加功利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再反過來把社會推向更加功利的層面。 我在演講時也常常說,中國50%以上的家長是在用非常認真的、全心全意的愛來『摧毀』自己的孩子。因爲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是爲了培養孩子未來幸福、自信、積極、陽光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是如何去斤斤計較,爲了自己父母的虛榮心去打拼。 當然,我並不是說每個中國孩子都這樣。我只是說,中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還不夠。但是從家庭來說,我們還是能夠做一些事情的。 比如我帶孩子有幾個原則:第一,絕對不追求孩子在班裡成績最好,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在班裡達到平均分,在中間水平就可以了。第二,我追求我的孩子個性開朗、積極向上,我不輔導孩子的功課,但是我每個星期都帶著兒子一起爬山,上個星期我帶他爬了1400多米高的山,而且剛好下暴雨,這就是鍛鍊他的體魄和精神,我覺得這比他的很多書本學習更加重要。第三,我要求孩子必須具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他必須能關注到別人的感受,並且儘可能爲別人提供幫助,而不是以自我爲中心。在這三點上,我的教育還算及格。在學科教育上也還好,孩子基本上能在班級里達到中流水平,我覺得挺滿意的,因爲我當時在班級里是倒數第五名。 談堅持 ◆ 只有過了臨界點才能登上新台階 體育運動有臨界點,跑馬拉松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死活堅持不下去,但是你過了臨界點以後發現不是你在跑,而是腿帶著你在跑。 新浪的創始人王志東有一次跟我在沙漠中徒步,因爲我經常徒步,所以我比他輕鬆。他鞋沒有穿對,體重也比我重,他走到25公里的時候腳上已經有20多個水泡,他說我不走了,寧可死在這裡。我說可以,你有三個選擇:第一,走到起點;第二,你呆在這兒,方圓25公里沒有人煙;第三,你選擇走到終點,烤全羊在等著我們。最後他只能選擇到終點,帶著20多個水泡走。但是到最後15公里他走得比我還快,我說你怎麼回事?他說腳不疼了。我說真的不疼了嗎?他說就是沒感覺了。最後15公里,他已經進入過了臨界點以後的麻木狀態。 人生就是這樣,當你爲某個東西奮鬥的時候,過了那個點,你發現成功自然來了,而且享受的不是孤獨,而是某種成就感,是某種快樂。 談完美 ◆ 在不完美中追求生命本質上的完善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整或者不完美的,我們就是在這樣的不完美中追求生命本質上的完善。用什麼方式完善自己呢?是不是擁有一架私人飛機或者300萬元的汽車就算是完善自己了呢?我從來不這麼認爲。最重要的是,你每天生活在讓自己進步的環境中。 怎麼樣進入這種狀態呢?有幾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儘可能排除干擾你生活的完全沒有意義或者意義不大的因素。比如你爲你的長相不好感到很悲傷,我覺得這個就是上天給你的長相,沒什麼好商量的。如果你能把這些外在的擔憂、虛榮色彩比較濃的東西先排除掉,你離生命的本質就已經完善了一步。 第二,要儘可能追求對你有長遠意義的事情,而不是跟你的生命本身沒有關係的事情。比如現在的年輕女孩找男朋友,她們追求的可能是房子和汽車,但是你仔細想想,是房子、汽車重要,還是你真的愛了一個人寧願跟他受苦但是兩人彼此相愛更重要?這個結論不難得出,但是真的踐行自己的想法往前走不容易。所以一個人堅持自己的純粹,把理想或者是自己的這種體系能夠跟現實進行較量,並且到最後不被現實帶著走,這個人就很有定力,並且未來可以獲得某種成就。演講 俞敏洪 記者 徐蓓 整理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