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古稀新聲』張海書法展在河南省博物院展出。這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首次在家鄉舉辦個人書法展。
搦管染翰60餘年,張海不但隸、行草、篆、楷四體皆能,還獨創了別具一格的破鋒行草書和草隸。他轉益多師,品流詳雅,對書法藝術充滿熱愛,藝術主張領風氣之先。任中國書協主席9年來,與同道共同努力,書協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工人書法家』 1941年,張海出生在河南省偃師市一戶普通人家。 小學四年級,張海寫的毛筆字已小有名氣。 中學階段,張海成了學校各種標語、板報的主要書寫者。偃師有許多古代碑刻,張海常常臨摹,遇不懂之處就找人請教。 高中畢業後,張海考入新鄉師專,畢業後被分配到安陽市,後被推薦到文化宮工作,書法成了他的專業。 從1970年開始,他在安陽市開辦了中小學生書法學習班。當時,書法學習班在河南乃至全國都屬鳳毛麟角。1975年,安陽成立群眾藝術館,之後,張海被任命為副館長。 1976年初,書法大家、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朴初到安陽出差。領導通知他去陪同趙朴老的時候,張海正在戶外寫大標語,只見他身穿黑大褂、上面滴了不少油漆,趙朴老笑稱他為『工人書法家』。當張海向趙朴老提出『為一本書法作品集題寫書名』的要求時,趙朴老欣然應允,題了『書法作品』四字墨寶。 從1969年到1980年,張海開辦的書法學習班培養了大量書法愛好者。當年的小學生,不少已經成長為書法創作骨幹和文化部門的領導。 1983年,張海被任命為河南省書協副秘書長。1984年初,張海他們組織了第一屆中原書法大賽,17個地、市組隊參賽,參賽者多達1000人。此次比賽反響較大,比賽公平科學的評分規則也被之後的全國性書法大賽所借鑑。啟功先生寫詩讚揚:『千人大賽古無儔,逐鹿書林筆墨遒。萬木草堂詩句在,八方風雨會中州。』 1991年,張海擔任河南省書協主席後,於次年組織了第三屆中原書法大賽。這一次採取打破地區界限、作者以自由結合辦展覽的評選方式,充分發揮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省共有70個不同類型展覽報名參賽。 為給優秀人才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張海他們又組織舉辦了五屆中青年『墨海弄潮』展。第一屆是1986年,15位河南中青年書法家的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在國內產生了影響。直到現在,書法界說到展覽,還會提及『墨海弄潮』。 張海還率先且多次帶領河南書法走出國門,舉辦多種形式的展覽和對外交流。有時連展帶銷,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俱佳。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他帶領河南省裝裱代表團到日本訪問,還把日本頂級裝裱師請到河南進行交流。 一直到2007年,張海擔任河南省書協主席一職17載。在他的帶領下,河南書協取得了好成績――河南書界都把書法當成事業去做;形成了被書法界廣泛關注的中原書風,一批又一批青年作者隊伍成長起來;形成了團結向上的書法風氣。 『一個人在運動場上,你永遠是冠軍,但你的水平很可能提不高。如果有眾多人參與,冠軍可能不是你,可個人和整體水平肯定會提高。』張海說。 藝術貴在創新 墨海遨遊60餘載,張海在研習中既繼承傳統,又大膽創新。如今他隸、行草、篆、楷四體皆能,作品有草隸之趣、富行楷之美、含破鋒之奇,成為大方之家。 在繼承傳統方面,張海隸書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勻,【封龍山】之寬綽古雅;篆書得力於楊沂孫婉轉流通;行書主追『二王』之意趣;草書含茹懷素之妙筆;楷書則以【張猛龍碑】為宗。因有特殊經歷,他寫擘窠大字也能力透紙背;因精研過小字行草,他能在咫尺之中起萬里之勢。 張海說:『書法風格不可能預先設定,是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的確,他的幾種書體並非齊頭並進,而是在不同的時期有所側重。他先是在隸書方面取得突破,獲得了大家認可。又學習漢碑、漢簡、行書,草隸基本定型之後,又開始小行書、行草書。他說:『個人的創造力有限,每個人有限的創造力連到一起才是無限的。個人的藝術發掘到一定程度時,就是進一步豐富和升華。』 最能體現張海獨特書法風格的莫過於他的破鋒行草書。他說:『藝術貴在創新,如果都按老路走,永遠不可能超越。破鋒的淵源應該是古代的飛白書,但飛白只是書家偶一為之,長篇書寫則需要足夠的秉筆技巧。我並非刻意破鋒,是在創作過程中偶然出現後經反覆實踐得來的。』由於歷代書家的草書中沒有發現任何一幅作品整篇都用破鋒寫成,張海就從非常講究用筆技巧的『一筆草』開始練習。 張海有着很強的『代表作意識』。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撰寫了【關於代表作的思考】。他認為代表作首先要自己滿意,其次是圈內人士也認為好,並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在人民大會堂,有兩件張海作品,一件是李白的【游泰山】,一件是杜甫的【望岳】。【望岳】詩只40字,卻要書寫成巨幅作品。字少面積大,給布局帶來很大困難:過於鬆散,就會顯得氣勢不夠;若寫得太滿,就沒有了空靈之妙。最終,他決定將『齊魯青未了』的『了』字當作整幅作品的調節點,讓它連豎帶勾一下從上通下來,成為全篇疏密銜接的樞紐,這樣就使平整的布局活了。很多看過這件作品的人都稱讚『了』字處理得精妙,使整幅作品靈動飛揚。 2009年,張海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地舉辦了『創造力的實現』書法巡展。2010年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歲月如歌』書法展。這些展覽均盛況空前、嘉賓如雲,獲得了巨大成功。 2014年,張海經過3年沉澱與醞釀,寫就了【四體書創作自述】。全書論理深刻生動、文風通俗易懂、觀點曉暢明白、內容豐富多彩,不但適合書法初學者、愛好者閱讀,對從事書法工作的人士也頗具價值。 發展藝術奉獻社會 2005年,張海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上任之初,他發表了【努力構建和諧繁榮創新有為的當代書壇】一文,提出作為專業群眾團體,既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道德力量,又要擔當起和諧繁榮創新有為的責任。2010年換屆張海又連任。9年來,他和書界同仁以發展藝術和奉獻社會為己任,廣泛開展公益活動,促進全國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 張海常說:『藝術家除要有藝術責任外,還要有社會責任,利用一技之長回報社會和人民。』 『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是中國書協的一個創舉。他們組織書家深入鄉村、廠礦、部隊、邊疆城市,無償將作品贈送給勞動模範、邊防戰士、各族群眾,讓書法藝術回歸社會、造福民眾。在外交部的協助下,中國書協開展『中國書法環球行』,出國辦展覽、開講座,讓書法藝術走向世界,使更多的國家和民族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為讓『環球行』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張海呼籲書法理論家編寫圖文並茂的【中國書法讀本】,作為環球行的有效補充。此外,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他積極帶頭捐贈作品或捐款,受到了災區人民的歡迎和中宣部、中國文聯的表彰。 在發展藝術方面,張海主張作者『必須創作無愧於時代的作品』。他說:『書家就是要以書法創作為中心,最重要的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創造新的經典,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望。』為此,他撰寫了【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在他看來,現在沒有任何瓶頸制約藝術家創造經典:『環境這樣寬鬆,社會條件這樣好,想寫什麼、怎樣寫,完全都由書家作主,如果創作不出優秀作品來,只能怨自己。』面對『經典不是呼喚就能出來』的不同意見,張海在書協主席團會議等多種場合懇切地表示:『如果不呼喚,經典就更難出來。即便呼喚了沒出來,也為以後出經典做好了鋪墊、創造了條件。我們應該有出經典的決心和信心!』 在張海的呼籲下,書界對『呼喚經典』進行了熱烈討論並達成基本共識。為把『呼喚經典』落在實處,張海經過認真思索,集思廣益,先後提出了『評選年度佳作』和舉辦『三名工程』的建議。『評選年度佳作』即由書家從當年發表、展出的作品中推薦若干件作品,再由專門機構從中評選出10件,成為『年度佳作』。張海設想:『5年就有50件好作品,這50件佳作經過時間的檢驗和篩選,如有1件能得到社會肯定,也不負這5年的辛勞。即便這50件全不成也沒關係,起碼對於書家來說是一種促進、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 『三名工程』即『名家、名篇、名作』工程。第一步選『名篇』:從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散文、詩歌中,由專家挑選出100多篇向社會公布。第二步推『名家』:組成數十人的推舉委員會,先由各方伯樂按基本條件推薦,然後由推委會投票選出約百人的准名家。第三步創『名作』:由准名家從上述100多個名篇中擇一創作。准名家領取任務後,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打造作品。第四步是評選展出:由專家評審委員會從這百餘件作品中,選出數十件名作。如今,當初的設想已成為現實。去年10月,50位名家的名作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獲得了廣泛好評。張海說:『希望這其中有幾件叫得響、留得住的經典作品,我們才能無愧於人民的期盼。』 中國書協舉辦了全國老年書法展和西部十省展,深受社會好評。開展命名『書法名城』、『書法之鄉』、『書法名山』等群眾性活動,實施理論申報,改革專業委員會等,有效調動了廣大作者的積極性。目前全國書法界已有『百萬大軍』,中國書協會員達到一萬多人。 張海是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他曾在不同場合提議『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經過多方努力,教育部於2011年正式發文在全國中小學設置毛筆寫字課。2011年上半年,張海隨團到陝西農村考察,切實感受到基層文化場館太過缺乏,他呼籲有關部門關注基層文化建設、特別是縣以下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配套。他參與提出的『建立國家書法館』提案,也被納入規劃:未來14萬平方米的國家美術館,有4萬平方米書法館。張海說:『這是一大突破,將來書法家就有了展示、研究、交流、收藏的平台。』 張海還一直關心書法界的職稱問題。1980年以來,書法家和美術家的職稱混稱為『美術師』,他建議分開:『因為書法和美術畢竟是各自獨立的藝術門類,而且現在書法家隊伍和美術家隊伍一樣龐大。如果說職稱問題不好一次性解決,也可以先在美術師後面加「(書法)」兩字。』張海多次就此提議,有關部門也認為很有道理。假以時日,書法家或能擁有自己的專屬職稱了。 再有一年,張海的任期就要到了。他表示,要站好最後一班崗,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