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上官云) 27日上午,著名表演艺术家宋凤仪以曲艺大师骆玉笙为原型写成的小说《沧桑岁月稠》在北京举办首发式。宋凤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书并非实名人物传记,“真实生活总有遗憾,我想从艺术角度出发,让这故事更完美些,同时能使骆先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流传。”
新著非人物传记:想从艺术角度让故事更完美 宋凤仪又名雪如,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除了演出《北京人》、《骆驼祥子》等多部戏剧外,还著有《夕阳红中话朱旭》等人物纪实与多部话剧。但就这本书来说,则不可避免的含有艺术加工和演绎。宋凤仪回忆,这部作品来自九十年代初对骆玉笙的采访手稿,初稿成型后最早交给中央电视台。 “当时也有导演要拍,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从那时到现在,有人想把这个本子改成电影,但被我拒绝了。”宋凤仪认为,底稿篇幅很大,改编电影会损失很多东西,就这样拖来拖去,最终束之高阁,“现在找一个投资需要的数目越来越大,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我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想为这个花费更多心思。” 最终,在骆玉笙诞辰100周年之际,这本手稿以小说形式出版了。当被问及为何不干脆以真实人物的姓名为骆先生写一部传记,宋凤仪说,艺术需要加工,有时会从一件事情生发出很多其他事件,由于情节的需要会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比如小说开头主人公去慰问志愿军,给生活困难的烈属寄钱。所以真人真名写很难写,不能像小说这么丰富完整,我们真实生活中总归有遗憾,不会那么完美,我想从艺术角度来说让这故事更完美一些。这个书主要是使骆玉笙老先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传承下来。” 精研曲艺:传承民族传统艺术关键在引导 宋凤仪一生精研曲艺艺术,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具有很深刻的见解。她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东西被外来的东西“挤下去”很多,尤其年轻观众,对曲艺的兴趣不大,喜欢的是西方摇滚乐、流行歌曲一类,“不过这也没办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吧。但在新旧交替的时期,还是应该尽力把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留下来,这是我们的文化。” 对待艺术发展豁达、乐观心态让宋凤仪能够宽容的看待目前曲艺界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宋凤仪说,就京剧传承的情况来看,只要上边领导重视,下边真抓实干,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比如组织具有普遍性的演出培养观众兴趣,还是卓有成效的,“京剧不也曾趋于没落吗?但现在逐步在走上台阶。现在有些大学生还会跑到天津听曲艺,去天桥小剧场,他们会的段子比我知道的还多。我想,这说明不是年轻人绝对陷入西方的东西,关键还在于我们的引导。” 至于前段时间经典话剧《雷雨》演出有大学生笑场的事件,宋凤仪表示“可以理解”。她说,那个年代跟现在的年轻人相隔多年,他们很难理解,我们听着掉泪的事情,在他们感觉可能会很可笑,“这是因为时代阻隔,毕竟‘听说’跟亲身经历的感受差着十万八千里。这就需要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特点作出解释,让年轻人了解尽可能丰富的情况,对那个时期可能就会多一些理解。”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